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2012年,海绵城市的概念首次提出。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10月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今年以来,各地暴雨不断,让海绵城市的概念再次升温。
为推进海绵城市自上而下加速前行,政策持续加码。中央及各部委政策密集发布确定方向,各地方政府出台海绵城市建设指导意见加速执行,到目前,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海绵城市政策的推动呈指数型增长。
自国内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开始申报以来,各省表现出远高于去年的火热程度,目前有超过20个省市发布推进“海绵城市”的相关规划,并启动超过数千个项目,全国16个试点城市拟投资金额超过1300亿元。
我国海绵城市进入16年后,行业也进入了政策密集发布期,未来政策扶植力度、投资规模、项目推进速度都存在超预期可能。新世纪以来,每年国际上都会有出现大量相关技术文件、法规政策、工程实践,国内海绵城市研究实践进程也在不断推进,未来几年我国海绵城市发展有望取得突破性成就。
国务院在《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2014年,我国城市建设区面积为49773平方公里。
当前我国新城区建设依旧火热,如果以2001-2014年年均1952平方公里的速度计算,2015-2020年期间,我国新城区开发面积累计增长量将达11712平方公里,也就是说到2020年,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有望达到62000平方公里。
“十三五”期间我国城市化进程将会进一步提速,这将推动我国城区建设需求,带动新城区建设,但是受土地、城市发展环境等方面的制约,新城区建设不可能无限制地发展下去,未来新城区建设的限制因素会更加凸显,综合考虑正反两个方面的力量,“十三五”期间我国新城区建设速度相对前几年或会有小幅度下降。
作为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标志,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时间表”已经明确且“只能往前,不可能往后”。全国已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
确定的目标核心是通过海绵城市建设,使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围绕这一目标确定的时间表是到2020年,20%的城市建成区达到这个要求。
2020年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将在61000平方公里左右,要完成20%的政策目标,需要改造12200平方公里。海面城市建设成本大约为1.5-1.8亿/平方公里,所以到2020年海绵城市建设市场规模可达1.8-2.2万亿。
图片来源:找项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