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经济社会各项指标逐渐企稳回暖。而一向备受关注的楼市,也迎来了一个稍显迟到的“小阳春”。
根据国家统计局6月15日发布的最新数据,5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地产市场总体稳定,价格略有上涨。
实际上,过去两个月,重点城市的数据一度引发热烈讨论。例如,连续几天都有媒体称,“东莞在争抢、分流深圳人才后,房价连续上涨,赶超深圳”;亦有媒体关注到,受疫情影响最大的武汉,楼市迎来了规模性复苏,5月份成交量环比增长超过200%;北京楼市更是明显回暖,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5月份北京二手房网签超过1.6万套,其中5月29日一天,网签就达1000套,这也是时隔14个月后再次出现单日网签破千套。
在上述数据的密集报道和扎堆披露下,楼市升温似乎已成共识。数据升温固然不假,但也需冷静分析其背后原因,切忌过度炒作。
实际上,不少业内专家的基本判断是,环比数据的攀升并不代表楼市大热趋势,而只是前期需求的集中释放。在疫情防控期间,楼市数据相对走低,而随着目前各项经济社会活动重回正轨,此前被压抑的需求出现恢复性反弹。武汉所出现的楼市成交量增长200%,当属此例,环比数据的激增不应被过度解读。
北京楼市的复苏,除了恢复性增长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到西城区赶学区政策“末班车”的影响。为了保证孩子的上学资格,不少有资格购房者在近两个月内积极交易,量价齐升属于市场的应激反应。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由于换房客户的二套房首付比例高达80%,加之房价本身处于高位,北京市场出现大涨的可能性不大。因此,本轮恢复性上涨后续可能会恢复平稳,不应将近期的数据视为长期趋势。
同样,前不久杭州市6万人摇号西溪公馆(959套房)的盛况更是事出有因。实际上,与其说是市场需求火爆,不如说大多数人是冲着明显的套利空间而来。根据链家APP数据,西溪公馆价格与周边二手房价格出现倒挂,该公馆目前售价每平方米2.8万元,而周边在售二手房的价格多在每平方米3.4万元至5.3万元,每平方米的价差在6000元以上。可以说,摇到号就意味着净赚数十万元乃至上百万元,这种价格差激发了很多人的参与热情。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自2020年2月至今,杭州200多个新推项目中,有超过100个新房项目出现流摇(登记人数小于供应套数,不需要摇号),其中不乏知名开发商打造的项目,可见6万人摇号盛况只是个别现象,而非市场升温的信号。
综上所述,尽管不少地区楼市确有回暖迹象,但往往事出有因,而非部分媒体所说的楼市“大热”。
那么,为什么媒体热衷于报道这种市场的异动呢?一方面,房子是不少中国家庭一生中最大的一笔资产,房地产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点产业;另一方面,每当我国经济增速承压之时,就有人会宣扬“楼市调控松动论”,视楼市回暖为经济重振之法宝,而媒体之间互相引用,则容易成为个别事件、个别数据、个别说法的“放大镜”。
实际上,比起房价数据,也有研究者观察到,近几个月以来租金数据出现下滑。反映全国22个核心城市住房租金总体变化的纬房租金核心指数显示,2020年4月,纬房租金核心指数为102.6点(以2018年1月核心城市综合租金为100点计算),比2020年3月103.19点下降0.57%,比2019年4月104.12点下降1.46%,与房价走势形成背离。这一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也反映了租住、租用等基础刚需所释放出的分化信号。
总之,楼市动向值得密切关注,但拿个别城市、个别项目数据过度炒作,显然有失偏颇。当前,楼市平稳发展的关键在于“保刚需、抑投机”。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多重挑战之际,保持政策定力、切忌过度炒作,当是基本判断,更该是健康平稳发展楼市的舆论氛围。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图片来源:找项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