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Sharing,起于1948年苏黎士,之前称之为自驾车合作社,演变为今天主流的汽车共享就是分时租赁,国家政策支持、资本青睐。8月4日,亿欧组织了第一期线上分享会,与一度用车林松一起交流分时租赁那些事。
Car-Sharing,兴起于1948年瑞士苏黎士,之前称之为自驾车合作社,这也是最早的汽车共享的案例。但这种初级的共享,并没有极大的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21世纪以来,全球环境危机,汽车出行带来的污染严重,倡导绿色理念势在必行。各方推动下,汽车动力革命开始了,绿色无污染的新能源电动汽车应运而生。基于出行共享与新能源动力汽车的发展,“分时租赁+新能源汽车”的模式流行于世界。2016年3月1日,国家发改委联合中宣部等十部门制定的《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正式公布,其中明确指出:要加大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力度,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等在国内虽起步较晚,但是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资本市场对其也是青睐有加,这一领域的创业者不断涌现。其中,汽车分时租赁以满足不同的用户出行需求,有日租、短租、长租等形式,以此提高汽车闲置率、益于保护环境、增强交通运力等。共享汽车出行,汽车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私有财产。伴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分时租赁成了其经营模式的创新,备受推崇。
根据目前在国内市场上的主流产品形态,按照产销模式将新能源汽车分时租服务的企业归纳为三类:(1)新能源汽车整机生产厂商;(2)新能源汽车经销商;(3)新兴互联网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平台。
对于新能源分时租赁汽车服务商,在国内已经出现了足够多的玩家:Gofun、绿狗、一度用车、壹壹租车、零派乐享、EVCARD、Car to go、e享天开等。像上汽、首汽、比亚迪、大众、江淮等汽车主机厂都在此开始大手笔注资布局。但是受国内基础设施局限以及国民消费理念制约,分时租赁发展道阻且长。
2016年8月4日晚,亿欧·汽车+就国内分时租赁现状与发展桎梏以及未来趋势为探讨方向,组织了第一期亿欧汽车互联网朋友群线上分享会,邀请了一度用车联合创始人兼首席产品官林松做了以“分时租赁的风口在哪里”主题的分享。
以下为嘉宾分享实录,主持人为车后社创始人马希斌,采用快问快答形式,内容经亿欧·汽车+整理编辑。
一、分时租赁现状
马希斌:目前大众接受程度是怎样一种状态?
林松:分时租赁是公共交通(地铁、公交)、出租车、专车、快车、私家车、顺风车等出行方式的一种互补,估计千亿左右的市场规模。
目前市场处于初级阶段,各平台还正在价格战阶段,玩家众多。租车大致可以分为长租和短租,分时租赁属于短租。纵观来看,目前市场上的短租车辆的运营商较少,整体服务车辆也比较少,都处于发展阶段,前不成熟,但前景可观。就一线城市而言,用户活跃度高,但在二三线城市市民的接受度更高一些,市民觉得这种玩法新新鲜,很方便。
马希斌:分时租赁与传统出行比优势在哪里?
林松:用户在体验上比较快;目前市场处于价格战阶段,价格便宜,如果用户用车100公里/天以上,在价格上就没有优势,如果只是租用2-3个小时,其价格要比快车更便宜;在服务网点布局密集的前提下,用户使用起来会很便捷。在我看来,传统租赁企业没有解决供应链问题,分时租赁改变了车的利用率和用户租赁的体验效率,其中效率最关键。
马希斌:目前分时租赁有人认为是雷声大雨点小,您怎么看?
林松:目前看都市场上都是创业公司,介入资本有限,这个市场需要大的资本投入。但同时受到政策限制,主要是租赁指标等政策,发展起来还不是很顺利。再者就是基础设施,新能源相关基础设施,例如电桩等,这些都不是一两个企业短时间内能快速上规模的,而车企、大的租赁公司也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但可以肯定的是,“衣食住行”中“行”的这一环,有市场空间,即便如今的滴滴占了整个出行市场的大部分份额,但是它目前还没有涉及“租”这一环节。另外,国家对此也是大力支持,有补贴,国内环境问题严峻,新能源是发展方向。多家公司进入分时租赁这个市场,就是证明这个行业有前景。
马希斌:分时租赁现在的市场状况现在怎么样,现在是否处于盈利状态?
林松:现在仍处在烧钱状态,但是采用价格相对较低的车型,是肯定可以盈利的。加之企业内部运转更加规范的话,成本会更低。另一方面,我们在解决一个重要问题,类似100台车怎么更好的匹配100个用户,来逐步提升车辆利用率。
马希斌:有些企业进入了,盈利模式也很清晰,但是盈利能力稍弱,原因在哪里?就象充电桩包括车联网此类,如何更好的接地气
林松:盈利能力弱,可能是因为成本投入较大,要想扩大收入就要降低成本,包括人力、运营、内部管理等方面的成本。还有就是,模式的可复制性,人的利用率,企业信息化,产业链中各环节企业能否高效交流、互相打通接口,都很重要。解决盈利问题,需要时间。
马希斌:有人认为分时租赁正处于边缘地带,不是主流,您怎么回应这种说法?
林松:不赞成也不否认。其实分时租赁的核心就是租车的,更便捷的租车。
马希斌:分时租赁商业模式以什么样的体量才能实现盈利?
林松:这个没具体深入探讨过,或许使用成本足够低的车辆就可以。
马希斌:目前市场上诸多分时租赁玩家,为什么都是以新能源汽车切入?
林松:这个可能因为现实状况的因素较多。在一线城市对于车辆都是限行限购,提倡新能源用车。另外,新能源汽车不牵扯油标问题,方便核算价格。再者,新能源汽车构造简于燃油车,事故率低。最后一个原因,新能源汽车风控比较容易,毕竟租出去的车辆跑不远。
二、分时租赁运营过程
马希斌:分时租赁的车辆由谁提供,自营还是第三方?如何与第三方的利益怎么协调?
林松:对于商业行为的产品销售流通模式大致相同,可以分为直销(车企制造商)、经销(采买行为)、代销(平台,流量)、分销(平台流量)。利益分配可以根据具体的状况来决定。
马希斌:分时租赁运营过程中,取还车点如何管控?停车车位如何选择才能不伤害用户体验?
林松:一切从用户出发,用户在哪儿,取还车网点建在哪儿。至于用户体验,当然是车位容易找、车位价格低。另外,租赁的汽车上的网络信号要跟上。
马希斌:如何确保每个点位的车辆电量都在50%以上,对电量低的车辆是如何进行充电和车辆调配的?
林松:这个对我们来说比较棘手。我们当下采用的方式是将车辆下线处理,让用户没法租。目前新能源汽车充电很麻烦,不是每个车位有充电桩,也不是每个小区的电容都够。这是行业痛点。
马希斌:分时租赁汽车在服务过程中,用户出了意外怎么解决?要是出了交通意外,司机不幸身亡,保险怎么解决?责任怎么划分(有可能是司机原因,也有可能是车的原因)?
林松:1、买全套保险;2、定期检查车辆。出现交通事故,责任以交警定责为主。前几天网约车新政已经出台了,如果出事故要求平台先行赔付,但是国家在租车方面还没有相关的执行标准或者要求公布。
马希斌:目前国内充电桩建设普及还远远不够,车辆抛锚了怎么办,有什么样的应急措施?
林松:平台本身启动救援措施,或者用户呼叫救援中心。对于这种突发情况,发生事故要及时救援,我们前期就要做好预防,提醒用户车辆的运作状况。
马希斌:目前国家对于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比较认可,大力支持,对于充电桩建设问题现在处于怎样的发展态势?没普及之前企业怎么做试点?
林松:我们协助充电桩企业建设网点,反馈给他们那里需要建点。我们作为第三方,会与物业协调,推进这件事。一个城市充电桩的覆盖率,也是我们开拓新城市业务的考察指标。
三、分时租赁未来发展
马希斌:未来分时租赁市场将如何发展下去,让供应商坚持下去的理由是什么?
林松:未来无人驾驶、智能汽车就是发展趋势。让企业坚持下去的理由很简单,就是盈利。对于运营商来说,车的利用率最高,成本就低,利润率就会增加。对于消费者而言,分时租赁模式便利,符合需求,就会是动力。话说回来,未来大的概念是租车。
马希斌:未来分时租赁怎样搭建生态圈?如何才能保持这种模式长久良好的发展下去?
林松:服务网点,停车管理系统及停车服务商,充电桩,车(协议开放、制造一些符合运营需求的功能),平台效率,等等环节都要充分协调起来。关于如何长久发展下去,这是产业上下游的问题,需要一起努力。
马希斌:未来分时租赁的风口可能什么时候爆发?创业者、企业、大环境等方面,需要具备哪些要素才是时机成熟期?
林松:当大的资本介入,政策扶持,玩家越来越多,类似滴滴等巨头加入,市场有巨大需求但企业无法满足,那时候可能会集中爆发。
如果说时机成熟,消费者方面要认同这类模式,觉得有价值;对于分时租赁创业者来说,要具备人、事、钱三者因素(都要靠谱);而对于企业来说,要在运营标准、运营规范、效率方面下功夫,用户价值更大。
马希斌:现在部分分时租赁的新能源车用的是远程控制和远程断电,这是有安全隐患的,车厂和保险公司对于这种破解的行为是不支持和不理赔的,国家对于某些操作是明确禁止的,一度用车是怎么解决的?
林松:一度用车采取的远程控制模式,只是控制车门的开关,不控制电源。在我国,法律规定服务商不能远程断电,远程断电、控制熄火存在极大安全隐患,国家对此风险控制要求严格。
马希斌:您认为目前做的好的分时租赁平台都有哪些?举例说几家。
林松:首汽(Gofun),拥有汽车租赁背景,租赁指标不是问题,符合规定;乐视(零派乐享),主张建设生态,积极布局充电桩,自己研发新能源汽车,自身拥有巨大流量,关键有钱;戴姆勒旗下Car to go,拥有车企背景,汽车的成本低,车的运行时间长,运营标准严格。
马希斌:如今分时租赁服务商众多,一度用车与竞品的差异性有哪些?优势在哪?
林松:服务方面,用户找车、开车、还车便捷,效率高。在我们企业内部,服务标准,运营效率高。其实各竞品间实力相差都不悬殊,主要靠人的主观创造力,还有资本支持。
图片来源:找项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