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农业是一个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必须“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同时,《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部署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任务,提出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不再是单一产业的概念,而是包括产前、产中和产后等各阶段紧密相关的产业体系。在这一产业体系中,由于植入大量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条件,支撑产业体系发展的要素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等)已经发生革命性变化。此外,在现代管理学理念和经济学理念的带动下,现代农业更为强调经营理念的革新,强调经营方式的创新,而其运行基础也已经转变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
1、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及与传统农业的差异就现代农业的内涵和本质来看,现代农业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第一,具备较高的综合生产率,包括较高的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
第二,农业成为可持续发展产业。现代农业广泛采用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实现淡水、土地等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达到区域生态的良性循环。
第三,农业成为高度商业化的产业。农业主要为市场而生产,具有很高的商品率,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
第四,实现农业生产物质条件的现代化。以比较完善的生产条件、基础设施和现代化的物质装备为基础,集约化、高效率地使用各种现代生产投入要素,从而达到提高农业生产率的目的。
第五,实现农业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广泛采用先进适用的农业科学技术、生物技术和生产模式,改善农产品的品质,降低生产成本,以适应市场对农产品需求优质化、多样化、标准化的发展趋势。
第六,实现管理方式的现代化。广泛采用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使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形成比较完整的,紧密联系,有机衔接的产业链条,具有很高的组织化程度。
第七,实现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具有较高素质的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劳动力,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前提条件,也是现代农业的突出特征。
第八,实现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通过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降低公共成本和外部成本,提高农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第九,建立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政府宏观调控机制。建立完善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包括法律体系和政策体系。
从现代农业的特征来看,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有如下差异:
一是现代农业的内涵更为丰富。现代农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部门,而是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
二是现代农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传统农业主要依赖资源的投入,而现代农业则日益依赖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投入,新技术是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
三是现代农业具有多种功能和多样形式。传统农业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农产品的供给,而现代农业除了农产品供给以外,还具有生活休闲、生态保护、旅游度假、文明传承、教育等功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成为新型的农业形态。
四是现代农业以市场为导向,与传统农业以自给为主的取向和相对封闭的环境相比,现代农业中农民的大部分经济活动被纳入市场交易,农产品的商品率、市场化程度都很高。
五是现代农业重视生态环保,强调资源节约、环境零损害,是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
六是现代农业的组织形式是产业化组织。传统农业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元的一种小生产。在现代农业中,农户要广泛参与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加入到各种专业化合作组织中,农业经营活动实行产业化经营。
2、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内容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市场服务等功能。因此,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广东省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将现代农业作为现代产业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提出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质量效益为导向,重点发展优质粮食、特色园艺、现代畜牧、现代渔业、现代林业、农产品加工业六大产业。
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结构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由产前部门、产中部门和产后部门三大系统组成,并细分为优质粮食、特色园艺、现代畜牧、现代渔业、现代林业、农产品加工业六大产业。
在这一系统中,传统的农业生产(包括农林牧渔等)已成为整个系统的一个环节,即产中环节,现代农业衍生出的新的内涵,赋予传统农业生态化、集约化、规模化等特征;以产中产业为基点,向前后产业延伸,形成一个完善的链条。向前是产前环节,通称为农业投入部门,包括金融、科技投入、信息产业以及其他支农服务业等;产后环节包括农产品储藏、加工转化、流通、市场开拓与营销等。总之,各环节通过经济技术相互联系,其组织形式除了一般的商品买卖关系,还通过短期不固定或长期固定的经济合同,逐步在经济上结为利益共同体。
二、现代农业的构成要素
1、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农业机械化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升级,必须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提高机械化的综合水平,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综观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均以农业机械化为前提,农业固定资产的大部分是农业机械,农业产中、产后的作业都是靠机械设备来完成的。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形成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
2、电气化
农村电气化是现代农业的基础。农村电气化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一是提供了方便洁净和高效的能源。二是能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电气化程度的提高可以实现机械化、自动化、电子化,实现生产的合理化、科学化,大大提高生产过程的强度和连续性,可以促进农产品的深度加工和产业链拉长,可以消除各种浪费,最大限度地利用人力和物力资源,创造高的价值和经济效益。三是能有效地减少能源使用对环境的污染。现在,由于人口的增加,工业的发展,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其中能源的直接燃烧对环境影响很大,成为世人关注的热点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增加电的消费比重,逐步实现电气化。四是能有效地改善和丰富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总之,农村电气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必将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3、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实质上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农业产业化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然趋势。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支持龙头企业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扶持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建立农业产业化示范区。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基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按照“产、供、销”,“种、养、 加”,“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经营的原则,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各个环节结成统一的利益共同体。在实现形式上表现为生产的专业化、布局的区域化、经营的一体化、服务的社会化、管理的企业化。
4、商品化
现代农业商品化不同于传统农业的商品交换,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市场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农业商品化提高了农业市场化程度,通过市场配置农业生产要素,从根本上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在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实现了规模化生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单位面积产量,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产品价格。农业商品化是现代农业的特征,全面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水平,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
1、都市型农业模式
都市型农业是指在城市地域空间范围,具有一定生态空间格局内,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体现城乡融合,服务于城市,具有多功能、高科技、高度产业化、市场化的生态农业系统。它是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既能为社会提供生产、生活资料,又能有效协调城市与自然、都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人们既能享受都市生活的各种便利,又能享受到回归自然的乐趣。
都市型农业是广东省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之一,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手段。珠江三角洲已有较好的都市农业建设基础,通过发展都市型农业,使广东山区与珠江三角洲发达地区按各自资源禀赋分工,带动山区农业产品销售,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拉动山区农业经济发展。同时,将农业产业拓展至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农业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都市型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和都市发展的必然选择。例如,广州的都市型农业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它利用自身的经济与科技资源优势尝试发展都市型农业,取得了一定成就,建立了花卉、种子种苗开发、绿色食品开发、农产品加工与流通、农业生产信息化等相关产业基地。近几年来,随着经济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广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推动广州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总体思路:侧重以蔬菜、花卉、林果、草坪等绿色园艺产业为主,发展健身、休闲农业,限制发展畜牧养殖业;实行种、养、加多种经营,因地制宜地发展优质稻谷、蔬菜业、林果业、花卉园艺业、水产业、种子种苗业和观光休闲农业等;建成广州市名特优稀土特产、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畜牧业、休闲度假农业和速生丰产林等重要基地。
2、外向型农业模式
所谓外向型农业,是指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原理,产品以国际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依托生产基地,以国际大市场为主要销售目的地,以经济效益的提高和企业利润最大化为原则,以促进农业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为目标,涵盖研发、信息及金融服务等各种服务体系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生产、流通系统。外向型农业除了包括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国际流动与交换外,最主要的内容是农产品对外贸易,以达到增收创汇的目的。
广东省十分注重外向型市场开拓,形成了以外向型为主导的市场经营新格局。一是积极组建外向型农产品物流企业。为使更多的农产品走出国门,广东省通过招商引资,投资85亿元在顺德的陈村镇兴建了全国一流的国通物流中心,集国际货物集散功能、口岸功能、国际配送功能、转口贸易功能于一体,为广东和周边地区农产品的出口搭建了一个良好平台。二是积极兴办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目前广东全省有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296家,交易总额超过了600亿元。以外向型为主导的市场体系建设,给农产品的销售出路和规模化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广东省农产品出口依存度一直较高,基本在20%上下波动,市场情况的变化对广东省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面对国外农产品的激烈竞争,广东省必须在更宽领域、更大规模、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加快农业生产与国际接轨。
3、生态循环型农业模式
生态循环型农业是广东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要求,是维持生态平衡、解决生态危机的迫切需要。生态循环型农业是指在生态经济学、现代管理学和现代农业理论指导下,优化配置土地空间、生物资源、现代技术和时间序列,以适度规模建立与环境相适应的多业并举的复合生产系统,促进系统结构优化、功能完善、效益维持,最终形成区域化布局、基地化建设、专业化生产的多层次链式复合农业经营体系。
近年来,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工业和生活污染严重。发展生态农业,改造生态环境,是广东省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目前,广东省有五种生态农业园模式:一是以鱼塘为中心,周边种植花卉、蔬菜、水果的生态农业园;二是按科学方法进行动植物共育和混养的生态农业园;三是种植养殖和沼气池配套组合的生态农业园;四是以山林为基地、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园;五是海水和河口养殖加工型生态农业园。这些生态农业园分别适用于珠江三角洲、山区和其他地区,可在加强技术和管理指导的条件下积极推广。
来源:菠萝蜜嘿嘿
图片来源:找项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