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寿命稳定增长了十年后,某些年龄段的期望寿命甚至开始降低。糖尿病、心脏病、肥胖症,加上愈演愈烈的压力、焦虑、抑郁,正在成为主流的健康威胁。如今这个情景似乎是,现代生活变得更便利的同时,也在慢性“杀人”。
但上述观点不乏反对者,甚至越来越多的业界大佬开始看好医疗健康行业的前景。世界顶尖医疗公司强生集团的CEO说了这样一席话:“医疗行业面临着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将着手打造历史上最健康的年代。”
从“医病”到“科学保健”
今天的医护系统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疾病治疗展开的。体系买单的大部分都是医疗费用,而健康食品、保健资源目前只占很少的一部分。这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都可能造成潜在的隐患,因为在治大于防的当下,疾病治疗的费用远超日常护理的费用,而家庭破产大都由重大疾病引发。实际上,这已变成了一个万亿级别的难题,加之全球范围内医疗专家的匮乏,一旦事态推近临界点,将会爆发严重的问题。
改变正在发生。也就是在2月初,一群前瞻性思考者聚集在首届“WaaS(Wellness-as-a-Service,健康即服务)大会”——HyperWellBeing会议上,探究医疗的“前端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即医疗保健。
核心观点迅速浮现:医疗的未来,正在从疾病治疗升华为科学保健和疾病预防的全新产业,让人们在无需看病的情况下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发挥出个体最大的生命潜力。另一个被提到的关键词是“P4医疗”:预测(Predictive)、预防(Preventive)、定制(Personalized)、参与(Participatory),总结其目标,即疾病的防患于未然、寿命的提升以及健康状态的最优化。
“单人医疗研究”的时代正在来临——每人每年都会被记录下数百万个数据点,而非每年一次的体检,结合医生和人工智能对数据的分析,将离散无章的信息转化为健康护航工具。
救命的健康设备
每当提起医疗科技的时候,人们通常都会想到大数据、远程医疗、基因组学(包括基因编辑技术)。医疗科技的重要程度与日俱增,但离解决问题还差得远,因为只有不断充实的数据才能让医疗解决方案跑起来。对医疗行业来说,数据来自大量人群的身体指标、精神状态指标等,这也就是种种健康记录设备出现的缘由。
医疗设备连续收集数据的趋势,其实从两年前就已经开始了。这部分要归功于智能手机和移动技术的发展,健康数据传感器走向商业化,高科技硬件的制造费用和开发风险都在降低,生物医学工程师、医生、企业家等都开始进入此战场。
当今的医疗创业公司,已经包揽了生理、心理疾病医护的记录、预防、诊断、治疗全过程。他们开始用科技改进医疗行业的种种做法,让人们不仅只停留在“无病”这个需求上。
细数可变医疗的新科技
最著名的健康类设备可能就是Fitbit了,而像小米手环这样价格低至百元左右的运动可穿戴,逐渐成为日用品一样的存在。除了运动手环,很多记录健康状况、防疾病于未然的产品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以下是TechCrunch网站从几十起投融资中所归纳总结的新兴医疗科技类别。
体育训练穿戴:结合传感器、数据、人工智能技术,预防运动训练过程中容易产生的伤害。拿田径这个项目来说,“Vi”产品是首个真正的人工智能跑步教练,“Tiemppo”鞋内传感器产品则是通过实时步态分析来纠正跑步姿势。类似的做法也正在被拓展到各种运动形式中。
健康监测技术:很多追踪设备都能识别现代生活中不利健康的因素。“AirVisual”可以检测空气污染,“AIR Sensio”可探测过敏原,而像“Hello's Sense”等工具能计量你的睡眠情况。
一家叫Darma的创业公司发明一种了可植入坐垫或医院病床的传感器,以测量多种生物信号,如心电图、呼吸等。还有一些公司做了测量UV的设备,比如微软的Band 2和理肤泉的高科技可穿戴紫外线贴纸。
移动/家庭医院:低价、便携、连入物联网的医疗设备,已经催生了“移动医院”和“家庭医院”。举例来说,“iBreastExam”这种便携设备可以进行无放射性、无痛乳腺扫描,在许多医疗照护点实现迅速检查,而它的发明地恰好是“10万居民仅拥有1个放射科医生”的印度。在监管政策和价格的影响下,各类医疗设备也将出现在不同科室和应用场景中。
有趣的是,正如个人电脑的发展一样,医疗设备的前身是大型、昂贵的科研或企业机构设施,却终将在一代代更迭中变得更轻、更平民化。
治疗功用可穿戴:比如露得清具有治痘功效的光疗设备;或Sana公司的助眠产品,可以帮助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或慢性疼痛患者在几分钟之内入睡。还有许多公司利用生物反馈和神经可塑性原理来处理多种疾病症状——Lief Therapeuthics公司专研焦虑治疗,Liv公司要解决咬指甲等无意识压力动作,Feel公司用手环帮助观察情绪以改善抑郁症状等。
母婴医疗科技:知名婴儿用品品牌嘉宝推出了BabyNes这个“母婴综合营养健康系统”,拥有辅助精准喂养的设备和APP,去年才在香港开了首家旗舰店。另一家叫BabyBe的创业公司开发了一种具有“软性机器人科技”的智能垫,为婴儿的发育创造良好的照护环境。
新陈代谢相关科技:市场上有许多公司都在做血检、体液检测的生意——测糖尿病、测多种指标等。Aire这家创业公司就发明了首个针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呼吸测量器,可检查食物不耐受情况。
而Proteus Health公司把检查做得更“深入”,创造了一种可吞咽式传感器和智能传感贴,搭配其APP来追踪患者的病情、活动情况等。
神经医学科技:脑电波传感技术可以记录睡眠,还可以提升工作效率。Berkeley Ultrasound公司甚至还发明了一种超声波仪器来刺激大脑,以治疗抑郁症;而某些新的神经科学技术还有防治老年痴呆症的潜力。在未来,此类技术很可能与一些抗神经疾病的药物形成竞争。
仿生科技:2014年,有3家研究外骨骼的公司宣布上市。两家是美国公司——Ekso Bionics和ReWalk Robotics;还有一家日本科技公司“赛百达因”(Cyberdyne),总市值超过20亿美元。还有许多外骨骼机器技术的创业公司也正在跟进,如SuitX、Japet等。
植入式医疗设备:生物技术极客的梦想实现了,无需用到无线射频芯片的植入式医疗设备终于出现。例如Profusa,就是一种植入皮下的设备,利用荧光检测氧含量、血糖、乳酸等生物标记。
重新定义医疗健康
未来的医疗健康可能被重新定义:已找到治疗办法的疾病不会出现恶化的情况,因为传感器和人工智能提早就帮我们识别出患病前兆,并及时施以对策。人类的健康状况甚至可能达到这样的水平——没有病痛,最了不起的健康问题就是疲劳或注意力不集中等。现在这个阶段,在我们追求更好的医疗成果的同时,也需要重新思考“医疗健康”一词在未来的含义。
来源:动脉网 文:刘露诗
图片来源:找项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