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形势的日益严峻,养老难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10月11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八次会议指出,养老服务业既是关系亿万群众福祉的民生事业,也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
在“互联网+”时代,各传统行业积极与互联网结合,走出行业发展的新路径。国家发改委、民政部和全国老龄办去年曾联合下发关于养老服务业的文件,提出将在养老领域推进“互联网+”行动,将人工智能、互联网思维与居家养老机构建设相融合,对传统业态养老服务进行改造升级。“互联网+养老”形成新的商机,其推进的智慧养老被认为是解决养老难题的方案之一。
让养老联网
全国老龄办、民政部、财政部近日发布的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2015年,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在老年人口中占比18.3%。城乡老年人自报需要照护服务的比例为15.3%。在社区老龄服务需求上,38.1%的老年人需要上门看病服务,12.1%的老年人需要上门做家务服务,11.3%的老年人需要康复护理服务。
为弥补传统养老服务的不足,目前全国多地出现了“互联网+养老”的探索。北京朝阳区八里庄街道日前开展“健康家e养老计划”,为老人配发智能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老人血压、心率、体温等健康指标,数据可同步至相关信息服务平台。上海建设科技助老信息平台,整合本市老年人的全方位统计数据,还提供各类实用信息的查询。武汉市将建设全市统一的“养老云平台”和客户服务子模块,鼓励和推进养老信息平台社会化运营。
而随着老龄产业市场的不断升温,民间资本也正在进入养老行业。“易养”是一个主要专注于旅居养老的服务平台,致力于“让养老更简单”,用户可在线预约老人旅游养老床位,选择异地养生养老基地、养老院、养老公寓等。“微孝百分”智能化养老服务平台则可记录托养老人的护理、膳食、康复、健康状况,帮助家属与托老机构、护理人员保持日常沟通。
“互联网+养老”的难题
虽然“互联网+”为养老带来了一些便利,然而要解决养老难,还有不少难题。很多老年人不会上网或者不会熟练使用智能手机。调查显示,2015年,经常上网的老年人比例为5.0%,在城镇老年人中这一比例为9.1%。在一些社区,开办了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电脑的简单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帮助作用,但仍有部分老年人对于使用网络感到困难。
73岁的葛大爷有一部智能手机,但是他只会用来打电话。对于各类手机APP,女儿教了他很多遍,他还是不太会用。女儿葛芸说,虽然父亲不乐意学,但她还是经常教他用。
而“互联网+养老”在国内的发展尚未形成气候,也没有行业标杆性企业出现。“易养”COO乔良告诉《工人日报》记者,虽然有不少国家政策上的指导和支持,但是目前国内的“互联网+养老”行业还没有找到一条方向明确的道路。他举例说,对于产品用户群的定位就是一个问题,如果定位为老年人的话,对老人的了解有多少、老年人对于互联网的了解又有多少,都是需要考虑的方面;而如果定位为老人的家属,那么这些家属与老人之间的沟通、代际观念的不同又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乔良说,现在从事互联网养老行业是“痛并快乐着”。“痛是没有用户、没有流量去支撑。快乐是这个行业的前景其实相当好,老龄化加剧的情况下,互联网养老市场还是一个很大的空白。”
任重道远
乔良认为,国内的“互联网+养老”行业在政策层面的支持力度其实已经到位了,只是从业者还没有很好地进行落实。目前该行业的发展处于一个试错的过程,还是“摸着石头过河”。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认为,我国老龄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的诸多问题归根结底是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对接错位造成的。从市场需求侧来看,现阶段老年人的需求结构十分复杂,低端需求虽低效但富于刚性,中端需求是典型的有效需求,高端需求有效但弹性较大。而从市场供给侧来看,现实中热门的老龄产业投资大多面向弹性大的有效高端需求,其回报结果并不向好。
党俊武建议,要发挥好政府作用,加大政府购买产品和服务的力度;有关部门要看到未来老龄产业的巨大潜力,切实落实现有发展老龄产业的政策措施;老龄企业要站在需求侧谋划供给侧发展,重新定位发展战略,转变营销策略,把供给的方向紧紧锁定在中端刚性需求上。
图片来源:找项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