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采访中,不少业内人士表示,“互联网+航运”的未来充满机遇也不乏挑战,但最终要把产业互联网做成“生态圈”。
当前的大背景是,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航运市场运力过剩。今年2月,我国排名前两位的航运企业中远集团和中海集团重组成为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转型升级应对航运市场变革。当整个行业不赚钱的时候,依托在实体业务之上的“互联网+”想赚钱也不容易。
而面向产业的“互联网+”和面向个人的消费互联网有本质不同。产业互联网最后基本都要做成“生态圈”,这就要求创业团队具有产业、互联网、金融等综合能力,对团队和人才有很高的要求。但目前行业跨界人才储备不足,制约着行业发展。
再有,产业互联网投入较大,成长相对较慢,对项目融资能力也是巨大挑战。
产业互联网的基础是产业的信息化,而产业信息化离不开标准。目前航运业很多企业用不同的软件,缺乏国家层面技术标准。比如派车单,如果有国家标准,可以降低成本,实现互联互通。还有一些标准和市场实际情况脱离,也会影响行业互联网的发展及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因此“互联网+航运”需要加强政策的落地支持。《关于深入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的意见》、《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推动交通物流融合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均提出研究“无车承运人”的相关政策,但推进的速度不够,影响了互联网企业的整合和进入。再如,税务监管的体制仍然不匹配互联网经济,开增值税发票和道路运输许可证需要企业名下有车,而互联网公司往往是轻资产运营,不具备条件。
“产业互联网已经是行业发展的趋势,从商业角度来看,最重要的是顺势而为。”亿海蓝总裁韩斌认为,从航运来看,未来三至五年会有产业互联网巨大的发展空间。亿海蓝如果不犯过于愚蠢的错误,有很大的希望走向成功。
亿海蓝高级副总裁关军认为,“互联网+航运”是航运业的一匹黑马,但未来是什么样子还很难判断。任何企业想要做市场的领头羊,只有“自己革自己命”才能保证有足够动力前行。
中海散货运输有限公司海务管理部副总经理廖秋旺认为,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行业的指导,改变目前船公司粗放式发展的模式,借力“互联网+”发展提高行业整体发展水平。
“‘互联网+航运’尚处于起步阶段,将开启无限可能。”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信息化研究室主任、港航大数据实验室主任徐凯认为,它在模式和业务范围上将有更多可能性,希望更多企业加入,通过资源共享和利益分享,营造行业良性“生态圈”。
图片来源:找项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