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互联网金融”再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事实上,这已经是其连续第四年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从2014年两会首提“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到2016年“规范发展”,再到今年强调对互联网金融要“高度警惕累积风险”,可以看出中央政府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范越来越重视,在监管态度上逐渐趋于严格。
互联网银行蓬勃发展
近几年,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作为金融领域的一种新业态,其监管不完善等问题日益突出。但无论业态如何花样翻新,互联网金融都没有改变金融行业经营风险和管理信用的本质,要和其他金融业态一样,接受相关部门的严格监管。《政府工作报告》之所以对互联网金融的态度有如此变迁,也正是反映出国家的相关监管逐步落地、行业逐渐步入正轨的过程。
作为金融行业中的一支重要生力军,互联网银行也随着国家对民营银行的全面开闸而蓬勃发展,热潮涌起。据统计,截止目前17家获准筹建或已开业的民营银行中,有8家银行都直接定位于互联网银行,包括第一批成立的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浙江网商银行等。
大数据风控主导“互联网+”下半场
风控是银行业的七寸,也是大数据的练武场。互联网银行相比传统银行而言,规模小、底子薄,其抗风险能力也相对较弱,对于风控的要求也更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互联网银行普遍拥有互联网背景,在海量数据、金融云、用户画像、信用体系等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大数据的应用具有风险控制能力,可以帮助银行筛选客户、计算群体违约率、违约损失率,并通过修正大数据提高风控能力,搭建有效的风控体系。
以微众银行为例,其拥有强大的互联网基因,背靠大股东腾讯积累的大数据体系,利用自身金融科技技术,在征信、风控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布局, 率先形成其创新风控策略,简述为“精于数据,专于模型,敏于系统”。
背靠两大社交软件微信和手机QQ,微众银行拥有全面的社交数据,并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深入挖掘各类风险数据,建立风险识别、实时侦测、计量和报告的能力,以满足风险监测报告、风险计量模型、贷后预警、反欺诈与黑名单识别等风险管理工作的需要。
不同于众多的风控模型,微众银行通过引入国外新型风险识别和算法技术,陆续建立了客户分群授信、社交评分、信用评分、商户授信管理、欺诈侦测等系列模型,主动预警捕捉高危行为,率先将线上风控用于实战。其推出的“白名单”邀请制扭转被动风控的局面,在贷前就开始排查风险,进行反欺诈识别,做到了即时预测风险、实时调整风控模型、有效降低了小额贷款服务中的信用风险和欺诈风险。
互联网银行的另一大特点是所有业务在线上完成。线上金融业务要求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同时实现流畅便捷的客户体验。微众银行搭建了全线上风险信息系统,可承载互联网环境下的瞬时高并发业务量,并加载各类数据源和模型引擎,在客户手指滑动间完成风险识别与计量的判断与决策。
凭借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先进的风控理念和敏捷的风控系统三头并进,微众银行成立2年多以来,其线上信贷业务“微粒贷”快速发展,同时贷款不良率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准。
技术创新成就安全保障
互联网金融本质仍是金融,风控是其生命线,但互联网技术所具有的多维开放性和多向互动性,使得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波及面扩散速度,远超传统金融。因此很大程度上,互联网银行的发展,风控和技术创新成为核心要素。
在技术创新方面,微众银行利用一整套开源技术,搭建了全国银行业率先通过安全可控技术实现的全分布式架构。该系统在支持处理亿级海量客户和高并发交易的同时,确保该系统架构的灵活性和高伸缩性,确保银行再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时能够兼顾信息安全性、业务持续性和银行IT风险的可控性。
在“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银行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在保障效率的前提下,用户的资金及信息安全不容忽视,微众银行通过共享腾讯大数据、互联网技术等资源,极大的提高了平台的抗攻击能力,最大限度保障用户资金安全,最大限度降低用户信息泄露的风险,将运营风险处于可管、可控、可承受的范围内。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21市场
图片来源:找项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