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冠疫情此起彼伏,俄乌冲突云谲波诡、美元加息收割全球、粮食和能源危机初显……虽然外部经济环境堪忧,国内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依然发展得如火如荼。这是因为我们敢于正视危机,更善于寻觅其中所潜藏的重大机会。
超德赶日,新能源汽车成胜负手
2021年,中国汽车出口总量达201.5万辆,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出口国。至2022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121.8万辆,增长幅度达47.1%,首次超过德国(仅次于日本),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比2021年增长130%,相信中国汽车全年出口量超过日本只是时间问题。
2022年,总部位于德国的全球汽车租赁公司Sixt宣布与比亚迪签订协议,将在未来六年内向比亚迪采购约10万辆纯电动汽车;德国的大众、奥迪和宝马等知名车企纷纷在中国大陆投资建厂,宝马更是将原本在英国牛津工厂生产MINI的电动版车型生产线转移到中国;德、日、英、意和瑞典众多车企纷纷缺席全球五大顶级车展之一的巴黎车展,中国新能源自主品牌车企如长城、比亚迪和零跑等独领风骚。
中、美、欧车企当年同时选择电动化转型,日本则因押注氢能源汽车路线惨遭世界抛弃,丰田、本田紧急半道转战电动化路线,白白浪费了技术积累阶段。
但作为全球最大汽车公司的日本丰田,后续仍然有希望凭借强大的工业基础奋起直追并一举超越。考虑到日本曾在1950年代通过逆向研究美国汽车并在20年后一举占据美国市场,进而威胁到美国的汽车工业,加上其目前仍然强大的工业基础,未来10年中日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或将有一战。
随着电动化进程提速、降碳减碳的政策要求以及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超预期增长,新能源汽车将成为中国真正决胜全球汽车产业的胜负手。
换电还是充电,共存互补的发展路
俄乌冲突不仅影响了欧洲乃至全球经济,也激化了欧洲能源体系固有的脆弱性,迫使德国高端工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囿于能源成本上涨而外迁。而新能源汽车的成本核心便是动力电池系统,换电和充电的能源模式问题将最终影响未来整个汽车产业链的走向。
早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中国便对换电模式有着强烈兴趣。因为它不仅能解决新能源汽车充电太久的问题,还有利于实施 “削峰填谷”举措。
2007年,作为运营服务商的国家电网推出“换电为主、插电为辅、集中充电、统一配送”运营模式,并拟定了巨大的投资计划。
工信部则带头拟定换电的国家标准,鼓励建设换电应用试点,同时给予比充电更大的换电优惠政策。但彼时的换电模式因成本太高而被按下了“暂停键”。用户少、参与企业也少,缺乏统一的电池标准规格和电池管理体系,自然对单个企业来说难以实施。加上那会儿我国还没有确定到底是以电能为主、还是以氢能为主的动力电池发展路线,使得换电模式难以为继。
2012年,中国明确了以纯电汽车为主的突破路线,并将充电作为主要推广方式。此时中国要集中力量做产业突破,暂时搁置了换电,优先发展充电。
经过近10年发展,在互联网公司助力下,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厂商相继涌现并在国际汽车市场崭露头角。叠加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的影响,换电被提上了日程。
2020年4月,中国开始密集推行换电模式,国家对新能源汽车补贴范围开始限制,但“换电模式”的电动汽车却不受此限。5月,换电站首次写入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它与充电桩共同纳入新基建的项目范畴。11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换电领域的首个国家标准。到了2021年,工信部联合国家能源局在全国开展换电应用试点,探索比单纯充电模式更好的道路。其中,“车电分离”模式更能有效激发人们购买纯电动车的欲望。
考虑到充电和换电的不同应用场景,未来充电和换电两种模式将呈现相互共存、相互补充的局面。
喜忧参半,市场争夺道阻且长
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已占据全球的一半,但我们依然需要正视该产业所存在的卡脖子技术,如功率半导体和芯片——全球一半的产能掌握在日本手中——这也成了制约中国新能源汽车产能扩张的障碍。另外,充电基础设施仍是短板,各大中小新能源汽车厂商的技术参差不齐让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之路充满变数。
为了能在新能源时代占得先机,在汽车工业上一度输给日本和德国的美国相继发布了多个重磅政策。以《2022芯片和科学法案》和《2022通货膨胀消减法案》为例,这些法案以巨额政府补贴为诱饵,计划将全球高端芯片、新能源电池产业转移至美国本土。另外,这些法案还要求限制国际资本投资中国芯片、电池产业,极大遏制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增长势头。
所幸,中国具有完备而强大的“三电”(电池、电机、电控)产业生态、优质可靠的本土化供应商和长期稳定的产业政策支持,不但吸引外资和国外知名车企持续加码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也迎来了中国靠能源转型进行汽车产业升级的历史性机遇。
政策面,2000年后我国跟随欧洲积极探索新能源,并花费20年时间布局、培养了纯电动车、混动车和氢能汽车三大路线,通过大力推行降碳减碳、补助新能源汽车,加强充电桩建设,使得新能源汽车的整体市场渐趋成熟。
产业面,已经形成电动汽车产业链和自主品牌的强力结合。在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渐成趋势的背景下,激光雷达、自动驾驶AI芯片、智能座舱、域控制器等具备高增长潜质的细分赛道成为当前新能源汽车投资的热点。
市场面,有比亚迪为代表的传统车企,有“蔚小理”这样的造车新势力,有华为、百度和小米等科技巨头——三者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比如华为与传统车企小康股份合作推出“问界”系列汽车、百度与比亚迪合作开发无人驾驶技术。此外受疫情以及全球芯片供应不稳定的影响,传统车企和造车新势力分化加速。
2016年以来,随着环保、减碳理念在全球大流行,世界多国发布禁售传统燃油车的时间表,中国政府更加坚定了“发展新能源汽车,实现弯道超车”的发展方向。
2018年,新能源汽车被《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列为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2021年,被誉为制造业“皇冠”的汽车产业在我国的总产值超10万亿元,GDP贡献率近10%,成为真正的国家“支柱产业”。
而作为中国决胜全球汽车产业胜负手的新能源汽车,或将是重新定义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一把重要标尺。
来源:企业管理杂志
图片来源:找项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