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的总体规模和成长性
2006年中国的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123亿元,到2015年为2.58万亿元,10年增长了五倍,从文化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来看,用“黄金十年”来形容过去十年是比较贴切的。回顾十年发展历程,文化产业能够大发展有三个因素。
第一,政策的因素。在2009年中国国务院发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第一次把文化产业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政策的推动因素。从2009年政策出台以后我们就开始酝酿成立文化产业基金,后来2010年、2011年、2012年全国成立了大大小小的基金,据统计,2012年大概有150支,共1000亿元的规模,这也从资本层面上反映了对文化产业的重视。
第二,经济的因素。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快速增长,达到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会井喷,我们国家在2008年达到3000美元,2012年超过5000美元。
第三,技术对文化产业的推动作用是关键因素。技术发展是一波一波向前的,包括移动互联网的技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AR/VR,这是过去几年对文化产业的推动作用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2010年,传统媒体业大约有5000亿的市场规模,占文化产业的半壁江山,而且传统跟新兴文化产业界限分明。当时的新兴媒体刚刚兴起,那时候我们把投资思路分三块:一是传统媒体转企改制,这是一个政策红利;二是文化娱乐消费升级,这是一个经济红利,例如影视和旅游,都是升级的机会;三是技术带来的红利,新兴文化产业发展。
2015年中国的新兴产业发展非常迅猛,且已经逐步成为一个主流业态。新技术广泛应用于传统文化产业,传统和新兴的界限已经模糊,并逐步进行融合。基于当前形势考虑,我认为未来文化产业的特色应该是技术模式创新企业。
技术变革对传统媒体有颠覆性的影响。广告代表媒体的影响力,过去几年媒体发生的巨大变化:传统媒体从成熟走向衰落,新兴媒体从萌芽到快速成长。一方面,新媒体分享了广告市场的增量,广告市场过去五、六年增长1.8倍;另一方面,新媒体分享了行业成长的增量,同时也蚕食了很多传统媒体的份额,这是技术变革对传统媒体的颠覆性影响。同样,今天的新媒体可能会成为明天的传统媒体。例如在2012年网络广告市场已经占750亿左右的份额,但是移动广告市场非常小,但是到了2015年,移动广告市场已经占900亿左右的份额,其成长性远远高于网络广告的成长性,由此可见技术变革对未来新媒体的竞争格局影响是非常大的。从网络广告到移动广告的新媒体营销的创新可以看出,未来可能会以自媒体广告为核心。
消费升级存在于文化领域的很多细分领域。比如电影:从2014年到2015年,电影的直接产业规模从685亿增长到1000亿,提高了46%。预计2016年整个电影市场还会增长40%。2015年,消费对电影产业的拉动的贡献度大约是63%,预计2016年会达到67%,所以说,消费对文化产业和影视的贡献度是非常高的。从中国国内的电影来看,2012年的时候票房超过一亿元的国产片是21部、进口片是24部,到2015年这个数字就颠倒了,国产片远远高于进口片,国产片47部、进口片34部。从电影的票房来看,2008年我们开始关注文化产业,当时票房是43亿,2015年的电影票房已经达到440亿,七年的时间增加了10倍,这个成长性是非常高的。全国荧幕的增长数量就更可观了,从2008年的4000块屏幕到2015年超过了三万块屏幕仅用了七年时间。这是消费升级拉动文化产业的典型案例。
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多
过去几年的文化产业峰会上每年都有一个、两个甚至多个风口。例如我们都经历过的影视、旅游、游戏、电竞、AR/VR、直播、网红等,年年都会有风口。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多,用“百花齐放”来形容一点儿不过份。有四个词可以用来形容当前的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技术、创新、速度和融合。也就是说文创企业发展,不管模式有多大的变化、不管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我们当前必须做好以下四点:
第一,技术。必须要把当前的新技术运用于我们的文化产品的制作、交易模式和创新商业模式中,而且新的技术会创造很多新的文化市场,例如VR、电竞和直播,这些都是全新的文化市场。从资本角度来看,不能加入新技术的公司已经很难得到市场的青睐。
第二,创新。文化产业中的新技术应用无处不在,从生产制作环节到传播、交易和引领模式,各个方面都蕴含着创新。同时,创新不仅是产业的创新,也包括资源整合创作及跨界合作创新,创新有颠覆式创新,但更多的还是微创新,不要小瞧工作中间或者创业中间小小的创新,积聚起来将会成为强大的力量,所以,失去创新的企业很难保持长期优势。
第三,速度。很多优秀的创业企业,每一至三个月就会推出一款新的产品,会为客户创造新的体验。一些刚刚奠定行业地位的企业,很快会受到一些新技术、新模式的挑战,所以创业者在创业的过程中一点都不能懈怠,一定要保持高度的敏锐,不断试错,快速迭代,通过快鱼吃慢鱼的方式达到小鱼吃大鱼的目的。
第四,融合。过去的文化产业相对比较分散,现在开始走向融合,这是互联网带来的跨界和开放带来的融合的力量。此外,从封闭走向开放,这也是因为行业分工越来越细,资源整合成为一种趋势,而且越来越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由于资源整合,企业的边界也开始变得模糊。
在当前需要关注的主要有三点:
第一,监管方面。监管日趋严格,政策变化非常快,从行业的角度来看,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今年出台了一系列与新兴产业相关、与互联网相关的监管政策,包括《网络出版服务管理规定》、《关于移动游戏出版服务管理的通知》和《关于加强网络视听节目持证机构参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第二,行业趋势。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层出不穷,从蓝海到红海的周期越来越短,所以,对我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第三,资本视角。一方面,资本寒冬使得融资环境越来越恶劣了,今年上半年公布的投资事件是去年的35%,目前创业公司倒闭的原因都是融资受阻和资金耗尽。另一方面,就是与资本寒冬相对应的当前很多热点项目估值越来越高,投资机构越来越理性。所以,我们很多企业面临着一些问题:是维持高估值还是尽快融资?此外,有些风口可能是陷阱,前几年百团大战,真正起来的企业寥寥无几。从当前的形势来看,我个人认为企业生存是第一位的,一定要高度重视现金流。
对文化企业今后的发展,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这肯定是第一要素,企业要高度重视创业家和创业团队的作用。
第二,新。包括对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的关注,要追新求新、引领潮流,宁可冒风险,也不要墨守成规。从新的角度来看,相对于模式创新,应更注重技术创新,虽然当前模式创新还是非常受关注的,但是技术创新能够建立起更高的竞争壁垒,因为模式创新门槛比较低,容易被模仿,但是技术创新很难被模仿,得以让企业长期保持竞争优势。苏州一个创业园的创始人说拿着大订单跟好莱坞沟通非常顺利,因为国外的技术虽然有跟他相仿的,但是达不到他的水平,所以即使在国际上参与竞争也没有难度。
第三,快。就是要注重速度。好的技术商业模式要快速推进,尤其是互联网企业要不断地去试错,快速地去迭代。
第四,钱。我们要重视资本的力量,敢于融资,快速融资,从估值和融资的速度来看,不要纠结于高估值,拿到钱是最重要的,最后就是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好资本运作的规划。过去很多的企业都将IPO作为企业未来的首要目的,但是,结合企业的情况,其实并购也是比较好的一个实现资本化的有效途径。IPO也好、并购也好,选择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途径为上。
图片来源:找项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