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北京文博会品牌活动“中国文化产业指数”发布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本次发布会以“文化+”为主题,与会业界专家深入探讨在“互联网+”背景下“文化+”的最新成果,寻求文化+城市、文化+产业、文化+各行业的协同发展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彭翊教授发布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2016),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山东、四川、天津、江西和辽宁位列前十;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广东、辽宁、江苏、山东、四川和内蒙古位列中国文化消费发展指数(2016)前十名。
值得注意的是,从近6年来的产业发展指数增长率来看,连续6年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水平普遍增长较快,今年增长最快的10个省市中有8个位于中西部地区。彭翊认为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中西部各省市进一步提高了对文化产业重视程度,另一个是东部地区经济总量已经处于较高的水平,增长速度难以有大幅的提升。
此外,近6年来,除了2010年山西进入过综合指数前十,2014年湖南进入前十,2011年~2016年四川进入前十,以及江西2014、2016年进入前十外,其它前十都是东部沿海的省份,这说明东部地区凭借强大的经济发展优势,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从数值来看,全国省市文化产业的均值达到了73.71,比去年的73.65略有上升,文化产业发展态势是保持上升的。”彭翊分析说,从整体态势来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平均值基本呈现正增长的态势,年平均增速达到了1.08%,这个增速符合中央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决定的要求。
据介绍,今年财政部下达2016年度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44.2亿元,共支持项目944个,项目数较2015年增长11.06%。有力地支持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对推动全国文化领域结构调整、合理配置文化资源、优化产业发展整体布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中国文化消费指数来看,我国文化消费综合指数持续增长,由2013年的73.7增至2015年的81.5,平均增长率为3.4%。一级指标中,文化消费环境、文化消费意愿、文化消费能力指数、文化消费满意度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文化消费环境指数上升速度最快,年平均增长率为8.8%,说明我国文化消费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文化产品种类不断丰富,质量逐步提升,消费渠道也越来越多样化、便捷化,为居民进行文化消费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在十大文化产品/服务的消费支出水平方面,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文化旅游、文化娱乐活动、电影、工艺美术品和收藏品、网络文化活动、图书/报纸/期刊、游戏、文艺演出、广播电视、动漫。与2015年相比,文化娱乐活动、工艺美术品和收藏品排名有一定幅度上升,图书/报纸/期刊则有所下降。
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范周
在政策体制方面,中央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文化领域健康良性发展的法规和政策;在产业结构方面,文化产业在科技的引领和倒逼下,自发自觉地进行产业内部的结构性调整,进入转型升级(爱基,净值,资讯)新阶段;在文化消费方面,市场的建设、培育和分类更加趋于科学合理。
在文化贸易方面,文化产业呈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从数量到结构再到文化产品内容,都取得明显进展。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报告,自2013年起,中国就已成为全球文化产品最大出口国,近些年我国主要文化产品出口额仍持续增长。同时,文化产品出口模式也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比如利用国际书展、电影节等国际化平台来展示中国文化产品,已经成为推动对外文化贸易的主流途径之一。另外,通过直接投资、收购兼并等方式积极拓展海外文化市场,扩大中国文化品牌知名度,也为中国文化企业“走出去”创造了更多的机会。据电影局提供的数据,2015年国产影片海外销售收入27.7亿元,比2014年增长48.13%。
在产业形态方面,文化产业和相关产业跨界联姻、深度融合,催生系列新业态。“文化+”是文化创意元素向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渗透和植入。在创新驱动下,文化产业为传统产业注入新活力,拓展新空间,培育新经济(爱基,净值,资讯)增长点。“文化+旅游、文化+金融、文化+农业、文化+康养、文化+体育、文化+制造、文化+智慧城市、文化+特色小镇、文化+人工智能”……“文化+”横向拓展、纵向延伸,不断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创新,不断向一、二、三产业和上、中、下游全产业链覆盖延展,通过资源整合和跨界竞合,突破行业壁垒,创造产业空间,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也将开拓一片片新蓝海。据统计,2015年全年文化企业并购166起,除23起未透露并购金额,并购规模近1500亿元,同比增长50%。影视行业并购总额最高,达507亿元,而旅游业每起并购的平均金额最高,近30亿元。
在产业内容方面,科技推动促进文化产业外延不断拓展,为文化产业研究提供新视野和新空间。“互联网+”是知识社会创新驱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样产生极其巨大的影响。既对文化产业的表达和传播形态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也对文化产业的内容生产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网络红人、网络直播、新媒体、自媒体、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AI人工智能,以及基于社交网络和分享经济的文化服务和商业模式等一系列新事物的诞生,不断与文化产业碰撞出创意的火花,为文化产业从业者和研究者提供了新视野。
建设文化场景培育城市内生动力
祁述裕
“互联网+”强调的就是怎么利用科技力量,促进产业、城市、乡村的发展。“文化+”强调一种价值,用这种价值把审美叠加、嵌入、融合在各产业中,提升产品品质。“文化+”可能有两个要点,一个是强调价值观,一个是成果。
我国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升级过程中,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什么?我提出一个观点就是要建文化场景,文化场景就是城市内生动力的一个重要源泉。文化场景的概念最早是美国芝加哥大学一位教授提出来的,他的团队花14年时间调研500多个城市。
文化场景理论强调文化场景驱动,核心要素包括社区、多样性人群、价值观等。文化场景解决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把创新聚合。只有通过文化场景一个特定的空间才能够营造一个氛围,使这些创新人群聚集在这个地方,然后爆发能量。文化场景是以特定空间作为载体,依托便利性的生活文化设施,以相近的价值追求作为纽带。
这几年我们调研景德镇陶瓷产业从衰落走向复兴,从传统的陶瓷产业转型到艺术陶瓷。这种转型是怎么完成的?我们认为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景德镇有一个文化场景。
景德镇有一个香港机构——乐天陶社。自2007年以来,乐天陶社租用了景德镇陶瓷企业的老厂,然后在全球招聘一些顶级的陶艺师,让一二百位国际陶艺师在景德镇做陶艺,并把才艺传出去。一开始他们在景德镇全球唯一的陶瓷学院讲座,讲座很受欢迎,观众从最初的三四十人发展到两百多人。不光有学生来听,也有一些手艺人来学习,每次讲座都爆满。
2008年前后,乐天陶社觉得只开讲座不够,还要把这些学生烧制的陶瓷产品展示或销售。乐天陶社还邀请设计师教授学生做陶瓷。学生的陶艺产品经过评选,品质比较好的有展台展出,三个月轮换一批。
陶瓷作品展示或销售,很快形成了一个创意市集,景德镇陶瓷学院学生的产品和市场有个直接对接,他们基本都留在景德镇发展事业。他们认为只要有创意,就能够在创意市集里面展现价值,获得价值。越来越多的人在创意市集里面展示自己的作品,包括学生、“景漂”的国内外艺术家和传统匠人,还有陶瓷商业的从业者也参与创意市集,去收购和展示展品。这些人也改变了景德镇以仿古陶瓷为主流的局面,开始另外一种新兴时尚的陶瓷艺术。创意市集对于景德镇的产业转型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我认为,激发创造活力是文化要素集聚的核心要义;文化场景理论丰富了我们对文创产业园区的认识;营造文化场景是培育城市动生动力的重要途径。
“文化+”与文化产业创新“痛点”
贾旭东
文化产业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创新,怎么创新,怎么理解“文化+”?
首先,“文化+”是一种趋势,文化融合发展的趋势。融合发展首先是文化产业内部,不同的业态之间的壁垒在弱化;其次是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融合,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旅游。任何产业融合发展,文化都可以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次,“文化+”是一种思维方式。发展文化产业的时候,不能把眼光仅局限在文化产业的内部,要把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文化产业管理部门、经济管理部门,以及社会其他领域管理部门之间要做好沟通、协调,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宽松的社会氛围,创造良好的法律和政策环境。
再次,“文化+”是一种方法。“文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方法,这种新方法可以打通文化产业的全价值链。过去我们主要注重商品的功能,现在人们不仅注重功能,更注重产品的文化内涵。延长文化产业链,除了为“文化+”的对象提供文化内涵,增加文化附加值,同时也为文化企业增加收入,拓展了空间。
实现“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没有创意不行。产业有了创意会形成行业新业态,新业态形成集群,就会形成新经济业态。
第一,要创新文化监管体制机制。文化产业创新体制机制的核心问题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目前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市场机制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政府积极作用要调整方向,核心是要培育市场机制,要充分发挥出市场机制的作用。
上一次国务院部委改革中进行部门调整,将新闻出版广电整合到一起,下一步应该把文化部和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整合起来,形成大的文化部,也是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大势所趋。此外,还需要建立国家层面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协调机制。部委整合也不可能把所有跟文化产业相关的部委都整合在一起,与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的政策也特别重要,例如财政、税务、金融系统的政策,这需要建立国家部际沟通协调机制。
第二,提升文化产业的原创能力。原创能力一直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瓶颈,核心的问题是让更优秀的人才流入到文化产业。因为文化产业是内容产业,没有人才什么都谈不了。一是要提高内容原创者在整个文化产业链条中分配的比例。当前文化产业的不同参与者或者说在产业链上下游,原创者的利益所占的份额比较小。二是培养一些优秀的年轻人,培养文化产业行业有成长潜力的人才。
第三,要提高文化产业的制度创新能力。文化产业和技术密切相关,即文化和科技融合。此前我们更重视怎么利用先进技术来改造提升传统的产业,而文化内容发展需求引领文化产业的技术创新更为重要,但这个方面社会重视程度还不够。
如何促进文化+互联网+资本融合
陈少峰
现在,几乎所有的文化产业都搬到互联网上,旅游、电影、游戏和娱乐。所以互联网不是一个工具也不仅仅是一个营销手段,还是一个技术载体和生活方式,人们已经离不开互联网。
近两年,中国文化融资性的金融活动比较少,主要是投资和并购。这正是正在进行的资本运作在文化行业的深度介入。以前互联网只是一个平台,但是现在平台离不开内容。例如腾讯自己做内容,也买别人的内容,或定制内容由别人来生产,所以腾讯投资bilibili网站,购买盛大文学,希望通过互联网和文学形成一个完整的IP价值链。大家知道迪士尼卖服装,冰雪奇缘服饰在全世界已经卖了1000万套,盈利10亿美元。迪士尼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文化电商,先做文化然后再去做电商。
在互联网上持续生产内容,互联网就变成一个孵化平台,也可以做轮转营销。比如说做系列的微电影的植入,甚至可以植入下一个系列,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轮转。大家看到新媒体只有一个媒体属性,其实新媒体跟平台性质很像,它的收入可能不是来自新闻和传播,或许来自电商、会员和导流作用,所以现在新媒体性质上已经区别传统媒体。传统媒体是以传播为主,新媒体可以做很多交易和内容,可以完成很多平台的功能。
文化电商发展可以带动文化产业的提升,这个价值很大。很多微信公众号慢慢变成了文化电商,只不过它的很多内容还不具备持续性,真正的文化电商像迪士尼一样,我的品牌和内容的支撑要持续,这样广告植入才有比较大的空间。
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现有的IP都会失效,因为主流消费者每过三五年就会换掉一批。比如现在文化企业要把网络文学改编成电影,原来喜欢网络文学的人现在已经不是电影的主流消费者了,这叫做消费者迭代。消费者迭代给企业带来主流消费者的流失,原来对应的消费者已经不存在,购买的IP也无效了,因为主流消费者已经不再喜欢原来那类IP了。
创建独家产品或独家小平台,垂直行业加上互联网整合和资本运作,这将成为文化产业的主流趋势。在这里资本运作不需要巨大,不需要花几十几百亿元,只要有几亿元的资金就可以。
所以现在企业投资的产品必须跟互联网有关,比如说机器人、文化电商、微电影或者游戏、网络文学。文化产业园也有了新模式,文化产业园以产业为辅,以投资收入为主,这是未来文化产业园发展的主流方向。
图片来源:找项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