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热风劲吹,传统医疗行业也站到了风口上。借助互联网连接、智能的特性,移动互联网医院、互联网医疗软件层出不穷,不过,困难重重,痛点频现。由此,互联网医疗的创业更需要创业者耐得住板凳上的寂寞,忍受得住打持久战的考验。而对于如何解决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以及看病难、看病贵、以药养医等问题,让优质医疗资源的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仍需传统医疗机构抓紧转型。
近期,因资金链断裂,国内首家主打“一小时上门送药”的企业“药给力”5月18日14:00暂停了服务。5月19日,剧情有所反转,“药给力”COO佟靖在内部信邮件中称自己将临危受命担任公司CEO,并决心使用现有十分有限的资金,恢复重振药给力一小时送药业务。
互联网医疗创业如火如荼,这家本让大家看好的企业却在风口上遭遇挫折。这也给众多互联网医疗创业者们敲响了警钟,不禁让我们思考互联网医疗创业的艰辛和困难。
医疗的“慢”本质
据了解,近年来,互联网创业十分火热,许多传统行业也纷纷凭借互联网的翅膀扬帆起航,寻求更大的发展机会和市场。医疗行业也不例外,“上门送药”、“网上看病”、“网上预约挂号”等互联网医疗创业项目层出不穷。
然而事实上,互联网医疗的创业相比其创业项目更加困难。
“医疗行业本身的痛点很多”,这是在近期新京报社主办的“寻找中国创客”五月论坛活动上多位资深行业内人士达成的共识。联想之星合伙人陆刚表示,“其实已经发现了很多问题,而且很多痛点还没有解决。”
顺为资本合伙人李锐也有同感,甚至认为“医疗领域的很多痛点是永远没有办法被解决的。”
在互联网创业大潮之下,互联网医疗的创业更需要创业者耐得住板凳上的寂寞,忍受得住打持久战的考验,因为医疗行业的本质就是“慢”的。
“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尤其是医疗服务这一块,也更应该是持久战。”陆刚这样说道,因为一个医生要出道需要至少十几年,一个三甲医院至少需要三五年才能盈利,研发新药也需要十几年时间。这是整个医疗健康行业很核心的问题,所以是相对比较“慢”的行业。
李锐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并认为,医生和医疗体系都是全世界所有系统里最保守的,甚至比金融系统还保守,所以不可能太快,“慢”是正常的。
坚持初衷
尽管医疗行业本身是“慢”的,但是近两年互联网医疗的融资却并不慢。
蓝驰创投投资总监乔继英曾透露,从融资规模来看,2015年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的投资案例达到221起,规模15-16亿美金以上,这意味着互联网医疗行业真正在爆发。互联网医疗的企业数量在2000-3000家左右,实际可能更多;2015年中国互联网医疗中比较热门的领域有慢病管理、医药电商、医生集团、远程医疗、垂直专科、医疗新媒体。从行业的态势来看,在线问诊、预约挂号、医生社区、母婴管理、经期管理等领域的巨头优势已经非常明显。
今年以来,互联网医疗领域的投资案例和投资金额也十分抢眼。目前国内多家互联网医疗企业纷纷获得上亿美元的高额融资,例如今年1月,挂号网宣布完成D轮3.94亿美元融资;近期5月19日,中国平安旗下“平安好医生”也正式对外宣布完成5亿美元A轮融资。
蓝驰创投合伙人陈维广分析指出,其中比较清晰的趋势是,一些企业他们在融B轮、C轮的时候其实面临一些挑战,所以不少企业决定在国内通过新三板的渠道融资。当然我们也看到很多成熟的企业,拆VIE,去年股市比较火热,所以也有部分移动医疗企业都拆了红筹,而今年相比去年少了不少,因为现在有些企业觉得市场情况不是很清晰,所以都把拆VIE翻回来的计划搁置了。
面对一轮又一轮的融资,陆刚认为,作为创业者或者投资者,不管是对于公司的耐心还是价值的增长速度,千万不要寄希望于像互联网公司一样,一年两轮融资,两年以后,十几倍、几十倍的价值翻倍,不要太浮躁。
得到融资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为了得到融资而迎合投资者的口味,又或者后续所采取的不恰当策略也许会让这些企业走上一条不归路。正如“药给力”市场总监连佳星在其发布的一篇名为《“1小时送药上门”业务暂停 药给力我依然爱你》的公告中写道的这样,“今年遇到资本寒冬,我们见到的LP投资者,可能从原来只用见10个,到今天为止我们需要见到100个,我们的BP调整了一版又一版,这其实是一条不归路。”
连佳星还写道,大多数创业者都是从九死一生中过来的,往往这种九死一生差的就是一种可贵的独立坚持品格,笃定了一个方向,朝着这个方向向纵深做深、做透,持续不断地保持规模的增长是唯一出路。
痛点就是机会
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互联网医疗资本领域的火热是否已“催熟”医疗行业?多位资深投资领域人士纷纷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没有,并且目前互联网医疗依然处于早期发展阶段,还存在许多痛点和创业机会。
李锐认为,从整个医疗的大环境来讲,仍处于早期的阶段。移动医疗方面,大家基本上还在兜圈子,并没有到达质变的阶段,但还是带来了量变,因为痛点太多。现目前更多可能是跟新技术的兴起有关,比如癌症基因的早期筛查,新的技术手段和新的服务模式,可能会嫁接出更有意思的东西。
陆刚指出,医疗新服务行业还处在较早阶段,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原因,首先,在医疗新服务行业并没有出现很大市值的公司,就算有挂号网、春雨医生等刚跨入了十亿美元门槛的公司,但这个市场足以撑起很多类似的公司。其次,在医疗行业,有一些既得利益者或巨头,我们归结为四大巨头,并没有松动。大三甲医院、大主任他们的身份地位像小企业主一样,也没有松动。再次,大药厂以药养医,目前的市场环境跟他们有莫大的关系。最后,保险支付方并没有很大的改变。社保的付费付了很多不该付的费用,或者采用了效率很低的支付方式。如果这没有本质性改变,行业格局不会有很大的变化。虽然现在已经暗流涌动,不过再往后十年看,会看到今天是很小的起步阶段。
目前互联网医疗领域投资火热,却依然没有出现像BAT这样的巨头。杏树林创始人张遇升指出,在中国现有的制度环境下,在医疗领域产生BAT的可能性比较小,不太可能产生BAT这种量级的公司。但是中国的整个医疗环境,特别是医疗的政策环境,如果像美国那样,比如我们的医疗服务、医院和医生都变成自由的或者私立为主,保险是私立为主,而在这种情况下,是很容易产生海量或者巨量级的公司。
也正是互联网医疗领域存在诸多痛点,才导致创业投资机会还有很多。IDG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这样说道:“作为投资者,重要的点是发现痛点,并找出解决方案。在整个健康产业链里面,有很多痛点需要我们去解决,而解决方案的提出,怎么样普及下去,这正好就是我们投资的机会。”
而陆刚认为,中国医疗创业的机会分为两方面,一个在往下走,一个在往上走。我们投资的新技术、生物医疗、医疗器械,去解决以前解决不了的疑难杂症,这就是往上走;而中国医疗资源不足,尤其是一些基层医疗供应不足,我们想办法让更多的基层机构能够承担一些医疗供给,这其中既有一些信息通道,也有基础设施,这就是往下走。
图片来源:找项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