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是国家在“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重点布局建设的工业基地。2008年,被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和工业基地。目前,西安正从传统装备工业基地向具有产业集聚特色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转型。
接受采访的专家和业内人士认为,在原有的技术、人才、装备、市场等优势趋于弱化的背景下,西安应重构对制造业的认识,优化制造业发展环境,才能补齐其工业“不强不大”这一制约城市经济发展的短板。
高端装备制造业:西安制造新名片
上世纪八十年代,“黄河”彩电、“海燕”彩电、“中华”肥皂、“蝴蝶”手表等西安制造曾经名噪一时。今天的西安制造主要体现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输变电设备和汽车制造等高端装备制造业上,如“陕汽”重卡、“法士特”变速箱、“康明斯”发动机等系列产品,尤其是航空航天产业中的西安制造,代表了中国航空航天领域的最高水平。
然而,数据显示,近年来西安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第二产业偏弱,第三产业偏强。
从产业结构看,1978年到2017年期间,西安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从57.55%连年下降到34.7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0.65%,且轻工业偏轻,重工业占比78.3%。虽然近几年西安工业投资率有所提高,对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形成有力支撑,但工业投资的持续下滑对其工业经济产生较大影响。随着“世界500强”大型企业在西安相继落地开工,增大了西安制造含金量。
从规模上看,西安装备制造业企业以小微型企业为主。截止到目前,西安仅有2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均为资源型企业。
由于种种原因,虽然传统西安制造的品牌影响力有所减弱,但在航空航天领域,西安则代表着中国航空动力的最高水平。
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航天六院的展览大厅里看到,该院自己研制的120吨级液氧煤油高压补燃火箭发动机,是中国火箭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芯”。这颗“中国芯”不仅动力强劲、巨大,使中国航天运载能力实现了两至三倍的倍增,并且绿色环保无污染。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就由它推举,成功发射了“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使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进入工程应用阶段,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掌握高压补燃技术的国家。
在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制中,为解决高低温、高压、强氧化、高转速、大功率等问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航天六院与国内多家单位联合研制开发了50余种新材料,包括高强度耐氧化的不锈钢、高温合金、纳米涂层、镀层等,并通过技术攻关突破了30多项关键工艺。这些新材料、新工艺一经问世就受到其他行业的关注和应用,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但在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过程中,目前遇到的主要困难是,如何将军工技术更广泛地应用到国民经济当中。虽然,他们的初步尝试已得到成效,但要更大程度地推广和普及,还需提升产业承载能力、统筹区域军民融合资源、营造出航空军民融合发展的良好环境。
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通过与政府相关部门座谈、企业走访、专家采访,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综合分析西安工业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装备制造业转型困难、产业布局重点不突出、军民融合不到位、缺少培育壮大民营制造业企业的措施等方面。
出于国家早期的工业布局,西安制造业的主要特征是门类齐全、军工实力强,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层次高,西电集团公司、航空航天基地等大型央企、国企占主导地位。它的基础优势大多来自装备制造领域,当面对技术更新、市场波动、需求不足等情况时,很容易出现转型困难。
依托西安地区国防科技工业资源优势,西安自从2015年被列为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之后,在军民融合方面加大了改革力度,以期带动地方相关产业升级换代。主要通过“军工+地方的产业园区”方式进行推进,并加快军工企事业单位的混改及转制,激发军工企业的活力,促使西安的涉军产业快速壮大。2017年西安的民参军企业达到400家,军民融合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逐步成为带动西安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应重构对制造业的认识
“面临‘一带一路’倡议的机遇,西安如果能利用好之前打下的工业基础,充分发挥‘西安制造’与科研、人才优势去对接国家战略和国际市场,形成以核心技术为产业集群,就可以打造出一个国际标准的产业集散基地,在西安建立起世界级的期货交易中心及网络贸易中心。”西安石油大学曾昭宁告诉本报记者,“西安应重构对制造业的认识,突破现有产业格局。”
从西安制造业的实际情况看,依靠资源生存的产业已经面临产能过剩和经济下行的压力。西安要实现五年迈入全国制造业强市行列、十年达到全国中上水平的“西安制造”目标,更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作风的改变,以及只注重招商引资而忽视产业体系培育的思路。
从科技创新的角度看,西安是科技大市,科教资源丰富,但每年就地转化的研发项目却很少,主要在于承接能力不强。“西安制造业要实现‘质’的提升,重点应该放在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信息技术等相对技术优势的领域,着力培育发展高端制造,依靠资源优势,加快军民融合的发展。在汽车制造、通用设备、电子设备等通用技术成熟的领域加快培育规模和品牌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产业集群。”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发展战略组副组长刘西建提出,通过加快补齐制造业短板来拓展“西安制造”的增量空间。鼓励和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转化,解放思想、改变观念、支持科技研发人员在项目公司持有股份和期权。
最重要的还须激发民营制造的活力,加强软环境建设,做大做强轻工业,鼓励和发展民营经济;树立起扶持和培养已有制造企业的良好意识,改变西安企业墙内开花墙外香,只看别人家的孩子优秀,忽略了自家孩子的特长;建立良好的创新创业人才引进机制;盘活全市知识产权,走出一条具有西安特色的知识产权道路。
在中长期规划方面,一方面依托陕汽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发展,在重卡和特种车辆、专用工程车辆,以及新能源电动车上形成整车与零部件配套的产业集群态势。另一方面,在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尤其是通航无人机等发展空间加强和深化军民融合,央地合作,依托西安巨大的军工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的制造配套合作为基础,带动通航和无人机等产业的快速发展,积极推动军民深度融资,建立军地央地资本合作平台。
制造业的发展是一个地区经济保持长期稳定增长的重要保障,西安作为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西安制造”应重塑产业竞争格局,夯实区域经济实力,继续巩固和发挥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优势,进一步弥补制造业里占主体数量的民企制造业实力不强的短板,跳出制造业发展制造业,引起全社会的重视,重振“西安制造”辉煌。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图片来源:找项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