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尚未重启,“打新”资金已蠢蠢欲动。他们的逻辑是,憋了近一年的新股堰塞湖一旦打开口子,扎堆发行将倒逼投行和发行人降低预期,调低发行价,“打新族”自然可将大把的无风险收益揽入囊中。有私募放出豪言,这是下半年最稳赚钱机会。
资金蠢蠢欲动
“到底什么时候IPO重启?我好把钱倒回来。”看着微博上时不时冒出来的IPO传闻,从2007年以来专注打新,号称“非股民”的陈敏(化名)着急地给一位做投行的朋友打电话——自从2012年“打新”却三次撞上破发后,他自嘲“金盆洗手”退出打新队伍。而证监会此前公开征求意见的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方案,再次勾起了他“打新”的欲望,“炒股风险大、不确定性高,我从来不碰。而‘打新’、特别是制度调整后的‘打新’,是安全系数最高的投资方法。”
事实上,在“打新族”休息的时间里,陈敏的资金并没闲着,每个月末月初在各银行间存款搬家,赚高额利息,平日里则买一些短期的保本理财类产品,赚着让自己踏实的“小钱”。而IPO重启,“打新”可能带来的收益则让他仿佛回到了2009年疯狂赚钱的时光,“我随时准备把钱转回股票账户里。”
一些机构的资金也不甘寂寞,“之前很多债基参加打新,赌价差,后来市场走弱,逐渐退出‘打新’市场。”一位券商人士透露,近期不少发行的债券基金悄然在招募说明书里加入了关于“打新”章节,“有产品原本计划以纯债基发行,最后看到不一样的市场环境,变成了一级债基,就是为‘打新’做准备。”
“最近我们已经开始抛售一部分仓位,计划半个月内把钱转入投资新股。”一位对新股有浓厚兴趣的私募人士表示,下半年不论股市走势如何,唯一能确定的盈利机会或许就来自“打新”。
而对于券商来说,发行新规加入配售制度,主承销商的主动权提升,可自行设定客户的资金门槛,这让机构投资者“打新”中签的机会提升,吸引力大幅上升。
无风险套利?
陈敏透露,数年“打新”,其年化收益率大约在16%,“由于此前存在新股发行价的天花板,一二级市场差价大,‘打新’就像买彩票,成本低,一旦中奖就是一本万利。”
在“打新”拥趸看来,有利可图首先来源于IPO暂停近一年形成的堰塞湖。目前已经过会尚未发行的企业多达83家,按此次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方案,发行人通过发审会并履行会后事项程序后,证监会即核准发行,新股发行时点由发行人自主选择,放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核准文件的有效期至12个月。但短期内恐怕不会有太多企业愿意等待。
一位拟上市公司人士透露,目前监管层要求,凡在审项目问题被媒体曝光便启动调查,“胜景山河就是个典型例子,所以我们等不起。”投行人士指出,按照保荐办法规定,保荐机构因保荐业务涉嫌违法违规处于立案调查期间的,证监会将暂不受理该保荐机构的推荐,这意味着某个历史遗留问题会成为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市场预计,在资金面偏紧局面下,如果市场选择扎堆发行,将倒逼投行和发行人降低预期,主动调低发行定价。
此外,征求意见稿中的一些规定,为投资一级市场大幅降低风险。其中,“发行人控股股东、持有发行人股份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应在公开募集及上市文件中公开承诺:所持股票在锁定期满后两年内减持的,其减持价格不低于发行价;公司上市后6个月内如公司股票连续20个交易日的收盘价均低于发行价,或者上市后6个月期末收盘价低于发行价,持有公司股票的锁定期限自动延长至少6个月。”
这一“破发就延长锁定期”的规定为“打新”撑开了一把保护伞。陈敏指出,与此前“新股不败”是行政调控的结果不同,这一次的打新机会来自政策规定下的市场博弈,“但时机是短暂的,在堰塞湖压力过后,这种‘打新’的收益优势就会逐渐减弱。”
投行人士则判断,未来新股发行定价必然趋向均衡,“真正的成功发行不是定高价、募更多的钱,而是准确定价,让价格在发行人和投资者之间达到均衡。”
打新还是炒新
历年新股火热之时,打新和炒新总是如影相随。“这次打新股的投资机会很多机构都已看到,参与的资金量不会少,以前有券商统计过保证金数据,全市场有数千亿元流动资金在打新账户中流动。”前述私募透露,中签率低时或许仅有千分之一,如2012年上市的浙江世宝(14.52,-0.37,-2.48%)网下发行初步中签率为0.140056%,创2009年新股发行重启以来新低。因此在发行市盈率较低、市场活跃的情况下,部分资金必然会涌向炒作新股,恐怕会再次出现“炒新”热潮。
不过,不管是“炒新”还是“打新”,投资者都需慎防风险。“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陈敏说,经过两次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新股难以上演当年稳赚不赔的“神话”。而堰塞湖下,不排除同时有数十家公司在相近的时间窗口发行,这必将分散市场资金,“过度炒新会使新股变成‘绞肉机’。”
与此前“新股不败”是行政调控的结果不同,这一次的打新机会来自政策规定下的市场博弈,但时机是短暂的,在“堰塞湖”压力过后,这种“打新”的收益优势就会逐渐减弱。
图片来源:找项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