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海关总署最新数据,今年1月至10月,我国成品油出口量达到3811万吨,同比增长37.4%,超过去年全年总量。在国内成品油供需宽松的形势下,出口贸易日渐成为化解炼油产能过剩、应对国内市场低迷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我国成品油出口贸易在多个层面取得较大发展。出口规模方面,2012年以来,我国成品油出口量迅速扩大。数据显示, 2012年至2015年间,出口量年均增速高达14.2%,其中汽煤柴出口年均增速为27.6%。出口油品结构方面,主要为汽油、柴油、航空煤油和燃料油,并且从以汽油为主向以柴油、煤油为主转变。出口目标市场方面,近两年国内石油公司积极拓展目标市场,除传统的东南亚市场以外,还开辟了澳大利亚这样的高端油品市场,亚太地区以外的美洲市场也有涉足。
我国成品油出口迅速增加,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国内需求增长持续放缓,而资源供应却大幅增加。
从需求侧看,首先,我国经济增长放缓和结构转型升级影响柴油消费。柴油消费占据我国成品油消费半壁江山,由于经济增长驱动力由投资向消费过渡,柴油消费增速不断下行,成品油消费从快速增长转变为中低速增长。其次,替代效应使得汽油、柴油及煤油消费增速均受影响。这不仅包括能源间的替代,比如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长对于汽油的替代,天然气在工业和交通运输领域对于柴油的替代等;还包括整个出行方式的替代,比如高铁的快速发展对航空出行方式产生较强的替代,影响煤油消费增长。
从供给侧看,首先,近年来我国新建炼油产能陆续投产导致炼油能力增长过于迅速。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炼油总能力已达7.1亿吨/年。2015年全国原油加工量为5.22亿吨,加工负荷若按90%测算,炼能过剩达1.3亿吨。其次,原油价格相对低位,炼厂开工意愿相对较强,促进原油进口大幅增加。根据海关总署数据,今年1月至10月,我国原油进口量同比增长13.6%,推动国内炼厂开工率上升,成品油产量增加。最后,随着国家逐步放开地方炼厂原油进口权、进口原油使用权,以及成品油出口权,地炼加工量增长迅猛,国内成品油资源过剩压力进一步加大,导致主营单位成品油出口大幅上升。
在中国成品油消费增速放缓、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炼油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加大成品油出口,带动炼厂开工负荷提升,有利于化解产能过剩,对保证炼厂装置安全平稳有效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1月至10月,我国成品油出口量达到3811万吨,相当于加工原油量4683万吨,占全国原油加工量总量的10.5%,全国炼厂开工率得以提升6个百分点。
需要厘清的是,长期以来受出口方式制约,我国成品油出口并不能从根本上降低国内成品油库存和缓解产销矛盾。这是因为理论上,我国成品油出口存在来料加工贸易、进料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三种方式。但2006年国家取消成品油出口退税以后,只有来料加工贸易不需要缴纳成品油消费税和增值税,两项相加约为2000元/吨左右。因此,来料加工贸易成为炼油企业成品油出口的主要方式,目前我国90%左右的成品油出口都通过来料加工贸易实现。但这种方式是以增加原油进口为前提的,并不能从根本上降低国内成品油库存和缓解产销矛盾,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炼厂开工水平。
近期,我国恢复成品油出口退税政策,将促进一般贸易出口和进料加工贸易出口数量,有利于在不增加原油进口前提下,提高国内炼油企业出口积极性,从而缓解国内成品油供给过剩的矛盾。但是,政策落实还有些细节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在消费税基础上征收的城建及教育附加税如果不退,那么一般贸易出口在成本上不具竞争力,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此项政策的效力。由于一般贸易出口较来料加工贸易出口更为灵活,更为适合成品油现货交易,出口退税政策的落实能够提高成品油交易活跃度,为未来国内成品油期货现货市场的建设做出政策铺垫。
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成品油出口机遇和挑战并存。从挑战看,全球炼油能力充裕,成品油资源整体过剩,亚太市场竞争更为激烈。近年来,亚太地区炼油工业发展快速,新加坡、韩国、日本、印度等传统出口强国仍具有强大竞争力。区外包括中东、美国等地区,炼能扩张导致出口增加。另外,我国成品油出口仍存在运输成本高、品质与目标市场差异较大、接卸港口配套措施不健全等问题。
从机遇看,亚太地区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关闭部分炼油产能有助于缓解区内成品油过剩压力。同时,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充分利用贸易政策,加快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品油市场,将为我国企业出口带来新的机遇。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企业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竞争力以应对市场竞争。一要积极开展市场调研,把握市场动态,开拓更多目标市场,拓宽成品油出口渠道;二要加强油品生产及出口相关的基础设施改造建设,炼厂需按照出口市场标准对储罐、码头等进行改造,同时需要具备能够灵活调整的生产工艺路线,以应对生产不同质量标准的油品要求;三要进一步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升高品质、高附加值出口产品比例。
图片来源:找项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