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违法大整治方案提出,要大力推进“电子警察”建设。这让人们想到了“电子警察”设备数量会增加,但没想到的是,“电子警察”还能够玩出这么多花样:可以识别机动车违法变道轨迹,可以“看”到车内未系安全带的驾驶人,可以“听”到特定车辆违法鸣号的噪音分贝数。
上海公安机关在深入推进交通大整治的过程中,应用道路交通大数据分析,主动排查、推送交通违法行为突出的路口、时段、区域,引导街面执法警力动态精准投放。同时,大力推进“电子警察”建设,研发应用交通违法监控智能识别装置。
科技创新提高了整个交通体系的效率。交通违法视频举报平台开通,促进了全社会监督共创交通秩序的热情;“快处易赔”机动车物损处理App上线,“上海交警”App开通交通管理业务的网上支付、各类银行卡支付等通道,进一步提高了市民群众的获得感。
智慧:每天“听”到26起违法鸣号
科技创新的作用之一是固定证据。警察要落实严格执法的理念,必须依赖可靠的证据。大城市交通繁忙,交通参与者的位置、状态每分每秒都在快速改变,违法证据转瞬就会灭失。尤其是像机动车违法鸣号这样的行为,仅靠警察现场目力所及,难以做到全覆盖、零容忍地执法。
今年8月下旬,一套“违法鸣号现场查处辅助系统”出现在延安中路近华山路处。这套系统利用基于声呐阵列检测的声源定位、视频检测技术,采集特定区域内机动车鸣号的声学数据,将声音的分贝数转化为图像,从而固定具体车辆的违法证据。民警还可通过手机App实时调阅车辆违法情形的图片。
统计显示,9月21日至11月2日,这套系统捕获到机动车违法鸣号行为1091起,平均每天约26起。
对不系安全带、开车打手机等违法行为的捕捉同样是以往人工执法中的难点。整治以来,上海警方在70套“电子警察”应用了图像识别、以图搜图技术,对“电子警察”抓拍的海量图片进行二次筛选,对于驾驶人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每周进行录入和处罚。截至11月2日,已录入“不系安全带”1396起、“开车打手机”48起。今年6月19日5时36分,一辆“沪BS”开头的公交车在S4高速出口22.8公里路段(南向北)被抓拍了,系统根据图片甄别出驾驶人徐某存在未按规定使用安全带的违法行为。警方依据录入的图像证据对徐某执行了相应处罚。
精准:向违法车主发送逾3万条短信
科技创新的作用之二是使交通管理精准定位到交通参与者个体,从而有效增强了执法的震慑力,树立了法律的威严。
整治以来,警方利用数据互联互通,将“电子警察”抓拍的违法车辆号牌与车辆登记信息匹配,做到在2分钟内向车主手机发送违法告知短信。8月 1日起,首批450余套“电子警察”设备纳入“即时告知”系统,涵盖抓拍占用公交道、超速、违法变道等三种违法行为。截至11月2日,这套系统已发送告知短信3.2万余条。
“即时告知”系统很快引起了反响。
8月1日18时35分,一辆“沪A3”开头的车辆在上南路违法占用公交车道被“电子警察”抓拍。系统当天发送短信提醒到驾驶人王先生的手机上,他坦言:“第一次收到这样形式的提醒。感到很意外,同时也感到警方的效率很高。”
率先应用“即时告知”的静安公安分局,将这套系统用于早晚高峰学校周边违法停车的管理当中。当“电子警察”抓拍到违法停车的车辆号牌后,分局交警勤务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排查出车主的手机号,随后向其拨打电话,表明身份,要求尽快驶离。“警察来电”的效果显著,几乎所有接到电话的人都立即改正了违法行为。
开放:营造共建共治交通的好环境
科技创新的作用之三是吸引更多人共建共治交通文明。上海抓住内容众包的科技应用趋势,开发了交通违法视频举报平台。每一位在车上安装行车记录仪的驾驶人,都可以通过该平台提交交通违法线索。
该平台于5月4日正式上线运行。上线第一天,接到市民视频举报126起,第二天达到了554起。为进一步响应市民高涨的举报热情,自6月23日起,平台扩展了功能,可通过短信向举报人反馈案件受理情况。截至11月2日,平台接到举报线索3.1余万起,采纳7839起,日平均接报数为200起。
5月16日13时左右,一辆号牌“沪BD”开头的中型货车在静安区共和新路-汶水路附近,先是跨实线变道,接着又闯红灯,先后两起交通违法,均被后车的行车记录仪全程录下。后车驾驶人将视频上传了上海警方的视频举报平台。经查实后,该货车驾驶人受到罚款400元、累计记9分的处罚。
图片来源:找项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