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广州,珠江潮起。全球医药经济改革的浪涌进入关键期,中国医药经济更是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药审改革大刀阔斧、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常态化、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全速推进、国家药价谈判政策逐步落地、新一轮招标全线启动,加上“两票制”、严打“走票挂靠”等系列治理组合拳,医药企业如何立于潮头,根据自身实际把短期和中长期政策结合起来,使得改革时减少阵痛?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制定出更具执行力的行动方案?
随着冠以“创新动能正澎湃一一中国医药产业活力进程”为主题的第28届全国医药经济信息发布会暨第11届中国制药工业百强年会、2016全国药店周的临近,业界对相关热点的关注正在升温。为此,记者9月12日专访了C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所长林建宁。他在介绍全国医药经济信息发布会时提出,“中国医药经济纾困,‘创新’二字浓墨重彩地写在行业面前。”
创新是打开增长之锁的钥匙
当前,医药经济仍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亟待提高经济发展新旧动能的转换效率,让改革的阵痛期变得更短一些。业界认为,“这就需要产业界把握好节奏爬坡过坎。”
林建宁对今年信息会的主题做了剖析,“‘创新动能正澎湃’?我们认为,在经济新常态下,近年医药产业进入增速换挡期。这里面既有宏观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也有产业政策的倒逼作用。短期内,原来超高速的增长会换挡为中速。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讲,原来快速且粗放式的发展只能促使中国成为制药大国,而不能变成真正的制药强国。我认为,最主要的障碍仍是创新力不足。”
他指出,“过去这两年,产业政策的倒逼作用已开始显露出来。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一致性评价全力推进、临床数据及生产工艺核查等一系列政策都是为了使中国的药品回归到新药是真正意义上的新药,即世界范围内的新药,仿制药是真正与原研药质量和疗效一致的仿制药,遏制原来的低水平重复,真正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这样中国的制药业就会凤凰涅槃。”
在他看来,“恒瑞医药、绿叶制药、先声药业等主流企业顺应潮流,已更加注重创新,注重数据的真实性,注重产品的工艺,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药已进入报批环节,不久将进入收获期;各大企业集团也在筛选品种,开展一致性评价工作;天士力、康缘等一批创新型中药企业也在通过研发创新走国际化道路;不久的将来,也会有研究机构、科学家作为自然人持有上市许可证,这些都会大大激发创新的潜力。可以说,创新动能是未来中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引擎’,这股动能将澎湃迸发。”
可见,动力得从改革中来、从调整中来、从转型中来,最终依靠“创新”驱动中国医药经济平稳发展。在转型升级的应对工具中,传统发展模式已日渐式微,全行业亟需找到更加有效的发展路径和模式。“创新无疑将撬动医药经济中长期增长的动能和潜力。”林建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了中国医药经济走出当前困境的根本举措。
把握发展趋势苦练内功
医药经济形势更趋复杂,挑战来自增长减速和结构调整,来自内部和外部等多个方面,经济运行中不确定性、不平衡性凸显。创新在哪里兴起,发展动力就在哪里迸发,发展制高点和竞争力就转向哪里,站上新台阶的中国医药产业承受着动力转换的阵痛、结构调整的压力。
那么,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又将如何?林建宁认为,有三个方面值得业界思考和关注:一是业态会继续分化。“在创新的驱动下,会形成一批以研发为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这些企业甚至没有自己的工厂,但依靠研发创新就能独树一帜;还有另外一批大型的制药集团成为生产基地,专做高品质仿制药,接受委托生产;同时那些科工贸一体的集团公司仍会存在,但集中度会提升,并向整个医药价值链布局,延伸到终端。”
“二是通过规范化走向国际化。”林建宁表示,药品注册制改革、仿制药一致性评价、飞检、工艺核查等都是在促进产业的规范化发展,提升整个制药业的品质,为企业参与国际化竞争打好基础。
而随着“两票制”“营改增”等政策的推进,林建宁把医药供应链渠道扁平化看作是另一大趋势。他认为,“流通环节在整个供应链中承担着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枢纽作用,供应链环节减少将引发流通业的集聚整合,未来会有更多的流通企业面临因业务减少、合规检查,部分企业将被收购、转型或者淘汰。长远来看,无疑将提高行业集中度,并净化经营环境,这对工业企业营销管控能力是一种新的挑战,也会催生新的营销模式的出现。”
图片来源:找项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