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分析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增材制造、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工业4.0等一批新的生产理念不断涌现。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已经成为驱动信息技术与实体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引擎。发达国家政府和产业界高度重视这一趋势,通过政企合作模式,建立研发应用和产业化的多方共享协作机制,不断加快新型网络化智能制造方式的发展步伐,旨在寻找新一轮增长的动力,把握未来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主动权。在我国,经历多年的探索、实践与培育,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已具备相当规模的创新主体,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孕育新兴市场、带动长尾需求力释放。融合创新赖以实现的技术、网络、平台等基础正加速完善,以“中国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联盟”为代表的行业平台组织相继成立,产业生态初步构筑,已具备持续规模推进的现实基础。
我国一些领先的工业企业、互联网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企业已成为融合生态体系中各种创新活动的主要载体和践行者,由于各自基础和优势不同,不同类型企业融合创新的模式、路径、方向和重点有所差异。
三胜咨询顾问张祥光认为,一是传统工业企业互联网化转型明显加快。部分工业企业在互联网浪潮中主动把握发展机遇,在战略、组织、业务、管理等方面实施由内而外的全面变革,将客户、供应商、服务商、员工集聚于企业全互联阵营中,推动实现从有界向无界、垂直向扁平、制造向服务的转型,并由此成为融合创新的主力军。二是互联网企业借助新产品新服务融入工业基因。互联网企业依托其固有的通用性、交互性、开放性和共享性等属性,充分发挥其便捷、扁平、聚集等优势,通过与工业各领域各环节不断融合创造出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实现快速渗透。三是生产服务企业借助互联网拓展服务空间。来自不同领域的生产服务企业积极顺应工业发展需要,通过向平台企业转型,创新服务模式或拓展服务外延等方式加速向工业领域渗透,成为引领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
图表:2013-2020年中国工业互联网行业市场规模分析及预测
数据来源:三胜咨询
中国互联网正从消费型转向企业型。目前中国的工业互联网还处于起步阶段,深度和广度有限,但中国作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互联网产业强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前景广阔。
二、中国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前景
1、能源互联网市场预测
市场规模巨大,根据现有数据测算,预计2020年输配侧与用户侧两端市场规模可能达到10万亿。
(一)一抓核心技术深耕细作:储能及电动汽车充电桩技术领先企业有望率先实现爆发式增长
从技术角度而言,部分技术如能源路由器虽属于能源互联网之关键,但我国尚处于研发起步阶段,短期内难以实现技术突破。相比于高精尖的能源路由器,储能及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领域则在核心技术上已不存在明显限制,在目前能源互联网发展前景中最有望率先实现突破。
储能核心技术已取得突破,关注具有锂电池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及钠硫电池研发实力的上市公司。在储能技术中,电化学领域无疑是近几年的增长主体,2000-2014年其复合增长率达到135%。国际上发展迅猛的储能技术主要有钠硫电池、锂电池,排除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及储热后,14年累计装机容量之和占到75%,而我国则主要以锂电池为增长主力,14年装机容量占比72%。根据我们的预测,截至2020年,未来储能产业装机容量将有望超10GW,市场份额有望达1.5万亿,储能市场潜能巨大,成长动能十足。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投资回报位居产业链顶端,在新能源汽车政策产销爆发下,将成为最接地气的能源互联网入口。若问能源互联网入口在哪端,我们认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无疑最具潜力。首先,能源汽车发展已进入政策蜜月期,产销量呈爆发性增长,14年产量较13年增长了近3.5倍。但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却滞后于电动汽车的发展,根据中国储能网的数据,目前配比仅为4:1,远低于标配1:1,市场空间巨大,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爆发的背景下,充电桩有望随之爆发。除此之外,在投资效益上,相比于分布式新能源电站、能源路由器、特高压等基础设施建设,充电桩投资成本低,盈利能力却遥遥领先,投资回报优越。因此,我们认为深耕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公司有望成为能源互联网市场第一批赢家之一。
(二)二看转型期战略布局:电力电子零部件制造转型新能源、能源设施建设转型能源服务、细分产业专业化龙头转型产业链跨领域布局
电力电子零部件制造→新能源:能源互联网背景下,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并网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电气零部件企业可以通过制造发电组件所积累的技术优势,大力推进技术研发,转型布局新能源。
例如保利协鑫能源便由硅片制造商转型布局分布式光伏发电站的建设及运营,自14年11月至15年1月三个月内,协鑫新能源在浙江、山西、江苏、内蒙古、新疆等地共超过10个分布式光伏电站实现并网,目前全球光伏电站装机容量近1GW,15-17年目标新增光伏装机容量2.0GW,2.5GW,2.0GW。
能源设施建设→能源服务:新电改方案公布后,电力交易市场化、需求侧管理均受到进一步的实质化推进,随之孕育而生的能源服务市场将是一块不可小觑的大蛋糕,售电平台建设势成必然,电力服务企业调频、调峰作用将更为突出。由于能源服务市场包含着大量的输配侧及用户侧的能源数据,因此我们认为具有数据采集处理能力的能源企业将会走在电力服务转型梯队的前端。
2、铁路互联网发展空间
铁路正在积极地拥抱“互联网+”时代,努力接受并促进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与融合。发展思维和观念的改变,将给铁路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铁路的主业和核心竞争力都是运输,打造中国铁路95306网的主要目标还是通过增加网上交易来扩充运输货源。过去铁路坐等货主上门,货改后铁路营销人员主动上门去找货主。现在铁路既要用人揽货,也要以“网”聚货。在设定好规则的前提下,铁路和快递企业会坚持差异化竞争战略,从而构建一个一个低成本、低排放、高效率的社会物流体系。
以火车货运为例,以前货品具体从哪个车站上货,哪里卸货,采取什么样的包装,都是货主操心的,而随着“互联网+”思维的运用,铁路主动为货主提供的整体解决方案。特别是铁路将借助95306网站这一平台,树立“整合资源、提升效能”的思维方式,彻底改变几十年来铁路货运订车皮的模式,取消货物受理中间环节,再造铁路运输流程,压缩运行时间,为客户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过去铁路将全部精力投向大宗商品运输,然而近几年,受大宗商品需求持续萎靡的影响,特别是这几年大量特高压输电项目上马,占铁路货运量1/3的煤炭运输受到了很大冲击。与此同时,散货快运业却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中迎来爆发式增长。利用互联网获取新货源,补齐零散货物运输这块短板,可以让铁路货运结构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相匹配,铁路可以运用电子商务释放的红利,向高附加值的现代物流升级,从而带动整个物流业的发展。
3、国防互联网应用空间
网络强军既是当前军队发展形势的要求,也是未来军队发展走向的必然,如何统筹全局、突出重点、抓住关节是关键所在。
依托网络强国大局,做好网络强军整体谋划。网络强军必须突破传统的军民分离二元结构,置身于网络强国大战略中同步推进,以便从“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吸取更多营养。研究制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以网络强国为依托,细化军民融合推进军队网络建设的发展目标、建设重点、融合模式和对策举措。加强网络空间和传统作战空间的融合设计,落实细化军用网络的公用和专用、骨干和接入、全域和区域建设计划,用信息网络的渗透延伸特性把战场空间有机统一起来。建立军民网络信息互动协作机制,拓展军民网络共建多赢渠道,依托军地公认的第三方测评机构,加强对军地各方承担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重大项目的评测监督,推动军队网络建设科学发展。
抓好信息力量建设,增强网络强军内生活力。网络是基础,信息力量是发掘网络战斗力的主因。在改革发展中重视信息力量,按信息力优先于火力的基本考虑科学设计军队总体力量结构,合理确定网系运用、信息服务和信息安全等不同类型部队的规模。加强信息力量的体系化建设,从做好内部“加减法”切入,采用传统部队转型、专业力量扩建、职能任务调整等方式,尽快形成适应信息化作战需求的信息力量体系。持续关注信息力量能力提升,组织军民信息力量联合运用模拟演练,着重训练军民信息力量的精确动员程序、灵活编组模式和一体攻防方法,在网络空间对抗的环境下摔打锻炼信息力量。
按照联合作战要求,探索网络强军聚能方法。网络强军,重在以网聚能。树立服务化的网络应用理念,摒弃网络建设只负责“管道”的本位主义观念,主动把网络建设与战场建设、武器装备建设和后勤保障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信息即服务、平台即服务和软件即服务的服务体系构建起来,提升军队网络的黏合力。提高综合化的网络应用水平,变单网系运用为多网系组用,把网络运用与信息运用、火力运用、兵力运用等有机结合起来,解决网络运用与战斗力生成“两张皮”问题。挖掘并进式的网络应用效应,以用户能够充分利用和共享信息为目标,变“单一转发的链式”信息流动为“网络并进的联式”信息流动,把信息活动和火力活动放在同一架构内统一组织,用信息的聚合触发战斗力的浪涌。
图片来源:找项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