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对于国内制造装备业,网络上不时有未经实际考证、不负责任的言论及报道传播负能量,于国于民于己十分不利。9月20日召开的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数控系统分会2016年度理事扩大会就为行业带了一股元气满满的正能量,数控系统分会有中国数控系统行业40多家会员单位。每年的聚会,会员企业都非常活跃,共同为数控系统市场发展献计献策,分会向心力十足由此可见。
陈惠仁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介绍了行业发展基本情况、对当前行业发展形势的看法以及他对涉及机床行业的国家产业政策的理解。根据总会上半年对重点联系单位统计的数据显示,他表示目前行业整体处于下行区间,运行和发展分化日益明显。企业要做到变被动为主动,直面焦虑竖立行业信心,应做出自己的特色产品。
陈吉红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分会理事长
数控系统行业还是朝阳产业,各企业都应在如何度过难关上下功夫,在升级转型上获提高。并呼吁有所为的企业,可以在宣传上加大力度,打消大众对国产数控系统的疑虑。
项九鹏 北京超同步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介绍了超同步的16年发展历程,尤其是当谈到超同步在身处“北京市在制造业中并不支持功能部件项目”的大背景下、在公司建立伊始开发出的伺服驱动器国内企业并不敢“第一个吃螃蟹”从而不得不接着开发电机、电主轴等产品时,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梁玉 机床杂志社主编
《一个媒体人眼中的国产数控系统》的演讲以独特视角,搭配其他演讲,让会议内容更为充实;也让本是分会内部年会的会议,更显新鲜生动。
作为行业专业媒体,机床杂志社对数控系统行业十分关注。近年来,机床杂志社在数控系统行业开展了大量相关工作,如开办“数控专栏”,出版《数控系统市场扫描》专册,刊载《数控系统在中国》专题报道,并且陆续与几家知名数控系统企业合作开展有奖征文活动等。
这份关注是有“据”可寻的,机床杂志社之所以会特别关注数控系统行业,梁玉主编总结原因有二:一是北京机床研究所是《制造技术与机床》杂志的主办方之一,北京机床研究所作为中国机床行业曾经的领头羊,30多年前便开始与日本FANUC合作,1992年在北京合资办企业,从此翻开了中国数控系统行业的新的一页。二是她本人也曾是“数控系统人”,大学毕业后从事了6年数控系统研发、设计、调试、维护等相关工作。既对国外数控系统比较熟悉,同时也十分了解国内数控系统开发、推广中的种种困难。
这么多年来,《制造技术与机床》杂志可以说是看着国内数控系统成长至今,对这个行业内的多数企业极为熟稔,也看到了这些企业这么多年的起起伏伏,最终大浪淘沙留下来的还占多数。《制造技术与机床》杂志应该也必须做一个有责任、有情怀的专业媒体。
梁玉主编对国产数控系统谈了一些她的看法和建议。她认为,国内数控系统企业数量相对国外并不少,也各具特色,然而缺乏飞跃的动力,产品也缺乏客户的深度认可,同时国内数控系统企业也缺少应有的自信。为此,她建议国内数控系统企业与高校开展深入合作,部分解决“留不住人才”的困扰;与数控机床厂绑定,从试用开始逐步消除用户对产品可靠性的疑虑;避免产品同质化,数控系统分会可以在总会的指导下给企业提一些指导性意见;抓住智能制造这一机遇;注重品牌塑造,不仅要塑造企业品牌,更要把“中国造”这个大品牌做起来。
随后多位主讲嘉宾针对数控系统的不同层面进行了精彩的演讲,从他们的演讲中可以窥见,许多的企业领导、行业专家都在带领着他们的团队为数控系统的发展竭尽心力,在他们遇到瓶颈需要帮助的时候,作为行业内的一员除了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更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扶,而不是一味的消极唱衰。
《孙子兵法》上说“致人而不致于人”。目前国产普及型数控系统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但外国品牌依然占领国内市场。要想赢得先机,必须着力发展国产数控系统,摆脱受制于人的现状。虽然国产数控系统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但行业需要是支持和指导而非背负骂名,那些为数控系统国产化而奋力拼搏的人更不应忍辱负重。这是一场看不到硝烟的战争!
图片来源:找项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