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1年,新能源汽车仍是投资界最热门的概念之一,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仍在不断涌进本已拥挤的赛道。
近日,在第十九届上海车展上,华为成为了展台最瞩目的“新面孔”, ARCFOX极狐和华为共同打造的极狐阿尔法S华为HI版新车正式亮相。此前,小米董事长雷军宣布小米智能电动汽车项目正式立项,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4月9日,小米生态链公司石头科技决定下场造车,石头科技创始人兼CEO昌敬亲自操盘,成立独立的汽车公司。
除此以外,腾讯、百度、阿里巴巴、滴滴和中兴等科技公司纷纷宣布涉足智能汽车业务,准备投入巨额资金进军新能源赛车道。
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外热闹,科技巨头们开始以各种姿势跨界入局,据此专家称,新能源汽车产业即将迎来爆发期。
新能源车备受资本青睐
众所周知,从2009年开始,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开始进入市场实际运营阶段,并在之后连续多年保持比较高的增长速度。但基数较低、成本高、续航里程焦虑、充电设施不足等问题的出现,令市场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判断犹豫不决。众多跨国汽车企业虽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拥有技术积累,却一直处在观望态势。
近年来,随着政策补贴助力,新能源车呈现产销两旺态势。2021年2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4万辆和11.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23.6%和584.7%。
从用户渗透率来看,2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8.2%,1-2月渗透率7.5%,较2020年5.8%的渗透率提升明显。无论是从产销数据还是从用户渗透率来看,新能源汽车取代传统汽车已经是大势所趋。
与此同时,今年3月以及一季度的新车整体交付数据显示,蔚来、小鹏等已经实现量产的造车新势力企业普遍出现了快速增长。财报数据显示,2020年,小鹏汽车全年汽车交付车辆超过2.7万台,营收55.47亿元,毛利率达到3.5%;蔚来全年交付车辆近4.4万台,营收151.8亿元,毛利率12.7%;理想汽车全年交付近3.3万台,营收92.8亿元,毛利率达16.4%,并在第四季度实现盈利净利润1.08亿元。
尽管受到新冠疫情影响,但国内汽车市场依然显现出强大的增长动力,新能源汽车市场取得了逆势上扬的成绩,众多资本纷纷聚焦新能源市场,跃跃一试。
业内人士称,新能源车市观望结束,爆发将至。
对于多路资本争相涌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原因,安邦助理研究员仲伟鸿分析称,政策扶持和驱动是一大原因,在政策推动作用下,新能源汽车产业有很强的确定性,市场有巨大潜力。
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
“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要在2025年由2020年的5%升高到20%,这大约意味着超过600万辆的销售规模。与过去基于产业原因发展新能源车不同,加快节能减排、助力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已成为中国发展新能源车的新动力。” 仲伟鸿说道。
其次,新能源车对于多种新技术的承载,成为资本看重的增长点。
“此轮新能源车行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IT、人工智能等网络科技公司大量介入。经过多年发展,互联网公司、智能手机行业都面临极大压力,行业增长已经放缓甚至萎缩。在这种情况下,手机和互联网巨头有开拓新赛道的迫切压力。相比于作为交通工具的传统汽车,新能源车已成为少有的‘平台级工业品’——是极少数能够承载机械制造、电子、半导体、网络技术、大数据、AI、新能源、通信、激光或雷达测距、材料、工业设计和图像识别及处理等技术的工业品。同时,新能源车还有可能成为承载娱乐消费的内容平台,更是一种直达普通消费者的大众化消费品。” 仲伟鸿说道。
此外,仲伟鸿认为,新能源车可成为具有移动终端功能的大众消费品。汽车是典型的耐用消费品,早已深入千家万户的生活,是不可替代的交通工具。把汽车变成一款可以同时满足娱乐、信息搜索、导航和办公等多种需求的移动终端设备,这正是许多网络公司开发新能源汽车的方向。最终把一款这样的高科技产品规模化、产业化、落地化,使之成为大众的日常消费品,这意味着巨大的生活便利程度和经济效益,也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投资前景。新能源汽车融合了新能源、新材料和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种变革性技术,推动汽车从单纯交通工具向移动智能终端、储能单元和数字空间转变,对于带动能源、交通、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改造升级,促进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交通体系和城市运行智能化水平提升都有重要意义。
车企要有“绝活”
“作为一款工业品、大众消费品和移动终端产品,新能源汽车具有极强的技术承载能力,有着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仲伟鸿表示。
据IDC预测,2035年全球智能驾驶汽车产业规模将突破1.2万亿美元,中国智能驾驶汽车产业规模将超过2000亿美元。
华西证券表示,小米、百度、华为等科技公司纷纷入局智能汽车行业,足以证明智能驾驶已经成为科技巨头的必争之地,科技企业纷纷入局智能驾驶万亿大市场,看好小米等巨头入局后加速产业落地。
显然,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然迎来了众多力量涉足,那么对于加入赛道的企业来说,如何在未来的智能出行竞争中脱颖而出?
“现在全球资本过剩,市场上钱很多,都要找出路,大家一股脑扎到新能源汽车赛道中,未来的竞争肯定会很激烈,会有比较大的行业整合,必然会淘汰掉一大批‘参赛者’。新能源车是个技术集成的平台,涉及的产业很多,产业体系也很复杂。未来如果想在这个领域里存活下来,成为佼佼者,并不容易。”安邦智库高级研究员贺军指出。
“作为整车商,需要在设计、品牌、综合质量控制、安全性、数据收集与应用等各个方面,都要保持竞争力,还要做好公关,符合国家在数据管理方面日趋严格的政策。整车商在技术路线上,不要全扎到电动车领域,氢能汽车是很有前景的领域,值得大力参与。”
“作为供应商,就需要在各个技术领域里,保持优势和竞争力,不管是传统制造领域的供应商、汽车能源供应商、电子硬件供应商,还是信息技术、软件系统等领域的软件供应商,都需要有自己的‘绝活’,要有领先性,才能牢牢地搭载上新能源车这趟产业快车。”
此外,贺军指出,在消费端的能源和消费配套体系建设方面,比如大规模的制氢、储能、充电站、加氢站等领域,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如果有企业提前切入进去,也会有自己的市场空间。
有分析也指出,中国企业必须要有效融合政策、市场、企业等各方力量,加快形成制造企业、科技企业等集合创新优势,加速推进新能源、智能化技术的迭代和落地,以图在未来的智能出行竞争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
图片来源:找项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