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中央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了解各地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实际情况、试点经验和典型做法,以及制约相关产业发展的困难与瓶颈。近日,国家秸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会同有关专家,赴吉林省长春、四平两市进行了专题调研。
调研的基本情况与启示
近些年来,在中央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政策的带动下,各地稳步扩大试点范围,加大政策配套和扶持力度,各类市场化主体积极投身秸秆产业,呈现出秸秆资源全面、持续、高效利用的良好势头。
一是秸秆作为农业产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资源性开发利用潜力巨大。从调研的情况看,人们对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属性认识和开发秸秆资源的巨大潜力基本形成共识。在农村有“斤草斤粮”一说,即收获一斤粮食相应就有一斤秸秆。据国家发改委、农业部评估,2015年全国主要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为10.4亿吨,可收集资源量为9亿吨。另据专家测算,1吨普通秸秆的营养价值平均与0.25吨粮食的营养相当。按照全部可收集的资源量换算,9亿吨秸秆若全部用来燃烧,可折合约4亿吨标煤的热值;全部用作饲料,相当于 2 亿多吨粮食。从一定意义上讲,农作物种植业投入的耕地、淡水和其他农业投入品,一半生长的是籽粒成果,一半生长的是秸秆成果。有效收集和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就是捡回“另一半农业。”
二是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正在呈现蓬勃发展的好势头。随着中央和地方持续加大政策和财政扶持力度,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规模化、产业化程度逐步提高,秸秆产业日趋成为农村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据统计,2015年全国主要农作物秸秆利用量为7.2亿吨,综合利用率为80.1%。从秸秆利用途径看,秸秆肥料化利用量为3.9亿吨,占可收集资源量的 43.2%;饲料化利用1.7亿吨,占18.8%;基料化利用0.4亿吨,占4%;燃料化利用 1 亿吨,占11.4% ;原料化利用0.2亿吨 ,占2.7%。由此可见,我国秸秆利用正在告别一家一户零散利用和废弃物被动处置的消化模式,正在向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为主,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为补充,“五化”协调推进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进军。
三是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成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领域。从调研情况看,各地开发利用秸秆资源主要是在延长产业链条和提升附加值上做文章。实践中,一些地方立足秸秆资源“吃干榨净”和高效利用,打通产业连接点,找准价值增长点,形成一产适量利用,二产精深加工,三产价值开发的秸秆资源利用模式。在被誉为“中国玉米之乡”的吉林省公主岭市,年产玉米秸秆及玉米芯450万吨,除去还田、牲畜饲料、烧柴等,可开发利用的秸秆资源约260万吨。公主岭市将秸秆综合利用纳入全市玉米产业联盟平台,明确秸秆资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和路径,一产重点开发秸秆还田和膨化饲料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二产大力招商引资,重点引入秸秆利用产业化企业;三产积极开发秸秆手工艺品、家居用品和副食品,以及发展秸秆文化产业。为进一步提高秸秆资源综合利用价值和效率,公主岭市还专门成立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玉米产业研究院,提供技术支持。
四是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问题与需求侧不匹配的矛盾十分突出。就秸秆领域而言,一方面我国农村大量秸秆堆置闲置和不当处理,给农业生产和农村环境造成极大损害;另一方面农村燃料供给不足、畜牧饲料品质不高、农民增收的渠道和空间较为有限。据有关资料显示,农作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有一半以上存在于秸秆中,秸秆富含氮、磷、钾、钙、镁和有机质等,是一种具有多用途和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长春市九台区一家农机企业研发出秸秆膨化技术和机械,膨化后的秸秆物料呈膨胀、疏松、多孔隙结构,再加入发酵菌进行生化转化为易于动物吸收的饲料。膨化饲料可替代20%~30%的精饲料,可大幅节约饲料用粮,降低饲养成本。当前,要尽快改变农作物秸秆资源属性和价值的认识,改变秸秆资源闲置和错配方式,把秸秆资源综合利用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领域,加大科研和技术推广力度,搭建农业供给端与需求端的桥梁通道,促进农业产业提效和农民增收。
五是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是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有效途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除了用作饲料的一小部分继续维持外,秸秆堆肥、秸秆燃料等做法几近消失,大量秸秆被弃用成为农业生产的“包袱”。为不影响下季农业生产,农民不得已在田间地头集中焚烧秸秆,由此造成环境污染、影响航空、阻塞道路和致人死伤等问题。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不仅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还有显著的生态效益。集中回收和有效利用秸秆资源,可以减少秸秆焚烧排放的气体、热量和微粒子排放,有效遏制雾霾污染集中生成;可以防止秸秆长期堆放传播病虫害,有利于农村病虫害防治;可以生产草木灰等有机肥料,替代部分化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在调研过程中,看到吉林省各地红红火火的秸秆利用场面和秸秆加工企业的良好运行状态,我们深深感到:原来被很多人视为废弃物和副产品的秸秆,正在日益做大做强成为一个大产业或包括众多门类的产业集群,各地秸秆利用呈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良好势头。同时,基层干部、加工企业和种粮农民也反映了一些当前制约秸秆开发利用的突出问题:一是对秸秆的资源价值和开发利用前景认识不到位。有不少人依然认为秸秆是废弃物,清理收集秸秆耗时费力不划算。为了赶工和不误农时,尽管有各级政府的三令五申,一些地方还是难以杜绝农民焚烧秸秆。二是政府对秸秆开发利用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不够。尽管各地都在积极探索秸秆资源的开发利用,但进展不平衡,地方政府引导扶持的力度大一些,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就多一些。各地都呼吁国家应加大对秸秆产业扶持力度,尽早把试点政策变为普惠政策,把阶段性支持转变为持续性支持,把单项扶持转变为综合集成配套的支持扶助。三是秸秆开发利用在用地、用电和运输等方面的政策不配套。主要是秸秆收集、储运、预处理、加工和建设气化站等占地是按农用地算还是按工业用地算,用电是算农用电还是工用电,秸秆运输能不能享受“绿色通道”政策等。这些问题实际上对秸秆开发利用企业的发展影响重大。四是秸秆利用科技研和技术推广缺少引导与激励。秸秆利用基础科研和创新关键环节仍然滞后,一些成熟的秸秆加工机械和技术推广缺少引导和支持。
引导和扶持秸秆开发利用的政策建议
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开发利用秸秆资源,事关种养业特别是种植业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事关农民增收和农村生产生活面貌改善,事关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效率与质量,是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此,建议进一步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力度,不断完善扶持政策,推动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设立秸秆还田专项补贴,调动农民秸秆还田和还好田的积极性。现实看,秸秆还田是我国耕地质量建设的治本之策。在我国,只有持续开展耕地质量建设,才能奠定粮食等农产品稳产和增产的坚实基础,才能使国人及外部世界对依靠自己的力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真正放下心来。推进秸秆还田利国利民,符合农业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有助于将农业生产行为引导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方向上来,有助于在立足国情和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近年来,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但是在秸秆还田一项,只有个别财政宽裕省份安排了专项资金,其他的只能从农机补贴中获得购买还田机械的补贴。为保护和调动地方政府与农民的积极性,建议中央财政设立秸秆还田补贴专项。考虑到目前每亩秸秆的商品价值和秸秆还田机械作业的成本等因素,按每亩20元~25元的标准直接补贴农民。同时推广秸秆还田和深耕深松相结合,按每三年进行一次秸秆还田后的耕地深翻作业,每亩耕翻一次再补贴15元。出台这项补贴,既能体现国家对秸秆还田行为的引导和鼓励,也是国家对农民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的利益补偿。
积极引导和鼓励秸秆的各种能源化利用,拓展秸秆的利用空间和提高附加值。国家实施秸秆气化、发电等秸秆能源化利用示范建设项目以来,技术日趋成熟、体制逐步理顺、网点加快布局,可以说农村秸秆能源化利用到了“提点扩面”的发展阶段。应抓好三件事情:统筹规划合理利用。根据各地秸秆资源的数量、品种和利用方式及种养业的现状和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进行推广应用,科学确定秸秆还田比例,以推进秸秆还田为主,兼顾秸秆利用的饲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和基料化,鼓励发展农村沼气特别是大中型集中供气,在秸秆资源高度集中的区域适度、有序地发展秸秆发电。重点建设秸秆集中供气。适应农村生产生活新变化,将农村沼气建设的支持重点从户用沼气转变到联户沼气和集中供气、从畜禽粪便处理型沼气转变到秸秆沼气建设上来。重点建设一批日产沼气在 500 立方米规模的大中型沼气站。资金来源上坚持“奖补结合”,即政府补一点、企业出一点、农民筹一点,大幅度增加国家投入资金总量,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努力实现符合条件的农村特别是重点村落集中供气工程网点布局的“全覆盖”。同步推进户用沼气升级改造及扩建沼气池容量,变单一的畜禽粪便处理型为畜禽粪便和秸秆处理双重利用型,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浪费。实施农村沼气运行补助。目前国家给予一次性建设补助,但是后续没有运营维护措施跟上,导致有些地方沼气工程管建不管用。建议每年还应给予一定的沼气运行补助,用于沼气站购买原料、用水、用电、人工费用等支出,进而降低农户的用气成本。具体操作上,可借鉴现有的生物燃料发电电价补贴的模式(即在标杆电价0.35元的基础上,按照每度 0.25元~0.35元给予发电企业补贴),按每立方补贴 0.25元计算,每个中等规模的集中供气工程每年补贴4万元左右,可基本实现农村沼气享受可再生能源发展和利用的同等待遇。
完善有关配套政策,解决秸秆收集、储运、气化与加工存在的用地、用电和运输难题。据调研了解,当前制约秸秆开发利用的突出制约因素是收储和加工企业的用地、用电和运输问题。地方同志强烈呼吁:在用地方面,要合理考虑不改变耕地地貌、不影响耕地质量的秸秆收集、晾晒、固化成型等必要的临时用地需求,区别对待并按照临时用地处理,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企业建设必要的秸秆储存场地。要深入研究农村沼气特别是集中供气工程的用地政策,明确农村沼气用地为农村生活设施用地和农村公益用地,按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处理,土地租用收益全部归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确需占用耕地或基本农田的,也要重点考虑,并优先纳入用地指标。在用电方面,秸秆固体成型等初加工和预处理,不改变秸秆的物理性状,应按照初级农产品对待,执行农业用电价格。在运输方面,考虑到秸秆资源分布广、体积大、运程远、效益低,建议秸秆或经固化成型的初级产品享受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优惠政策,免交运输过程中的路桥费用。
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秸秆资源开发利用的科技研发和产品创新。秸秆综合利用是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其潜力挖掘的深度和产业拓展的广度关键取决于科技进步与创新。解决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支撑水平,促进秸秆综合利用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加大有关实用技术、先进设备的研发与推广应用。组织开展不同作物、不同地区的秸秆还田、收集、储运、加工、气化等综合利用模式研究,突出秸秆还田实用技术攻关,研制效率更高、适应更广、效益更好的秸秆还田新机具。加大对从事秸秆综合利用研究的企业、科研院所的扶持力度,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依托”的公共服务平台和技术服务支持体系。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攻关,重点研发、引进、推广秸秆收集、储运、固体成型、秸秆气化、秸秆氨化等具有前瞻性和方向性的关键技术与装备,促进秸秆综合利用的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设立专项奖励资金,鼓励和支持企业、科研院所、基层服务机构及农民的发明创造,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进行业内产学研合作和科技资源共享,推动秸秆综合利用的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
图片来源:找项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