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是一个沉淀已久的成熟行业,已然积累了丰富的服务体系。然而,随着互联网及电子商务的普及,新兴领域衍生出多种新兴服务场景。在物流领域,至今仍未出现具有创新性的保险服务,甚至存在供给“断流”,尚未形成一种稳定的市场服务体系。
这是千亿市场规模的“蓝海”,在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时代,保险业如何创新“互联网+保险+物流”的服务模式,快速满足用户需求、提升整体运作的效率和质量?
物流保险市场规模
目前关于物流保险的市场规模到底有多大,尚无官方统计数字,可参考的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预计达220万亿元,与5年前相比增长70%左右,5年年均可比增幅8.7%,据此推算未来我国货物运输类保险的规模有望达千亿元。
同时,结合长期来对物流业保险需求的市场摸底,货运险、责任险、仓储险等传统类物流保险的需要强劲,加之意外险、营运车险、创新场景险等,估计总规模会超过5000亿元。
可以预判,伴随保险“国十条”强调将积极发展物流保险的倡议,未来物流保险必将成为较大的市场“风口”。
物流保险的主要症结
我们说2015年是互联网保险发展的元年,各种围绕着旅游、意外、碎屏等创新类险种的互联网保险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让用户和投资者眼光闪闪发亮。
但是以生产、生活货物运输息息相关的物流保险却“无人问津”,甚至出现了“断货”的情况,大多数保险公司将物流保险列入劣质业务中,整体业务处于萎缩阶段。
以货运险为例,一个格式条款密密麻麻的几千字,主要描述的是不承保事项和免赔责任,条款设计看似合理,但对标物流现状看,一些免赔事项和承运条件在一段时间内都会存在,比如物流行业的三超问题,在成本越来越高,利润越来越薄的情况下,中小物流企业要生存,会存在不得已下的风险选择,这种现状下从有利于行业发展的角度,保险公司需要做的是提出何种承保方案和风险规避方案,通过引导降低风险发生率,而不是大门紧锁或别无选择的告知。
除此之外,在购买和理赔等方面,复杂条款、繁缛材料、理赔陷阱等等,对行业用户也造成了较大的困惑……诸如此类的保险产品和服务让物流行业“想说爱你,却不容易”。
物流行业对保险有需要吗?
应该说不是有没有的问题,是刚需的问题。以占全国80%以上的中小物流企业为例,一车货物百十来万,一旦出险,不光全年生意白做了,还要负债累累,搞不好的直接跑路(只能跑,没有“产”可以破)。退一步讲,物流企业运气好,货运常年没风险,那雇佣的装卸工、内勤人员、仓储、车辆风险呢?
物流保险怎么做才是“正途”
既然市场大、用户痛点与需求明确,那么怎么做才能让这个群体得到更好的保险服务?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的通过保险+的创新快速满足用户需求、提升整体运作的效率和质量?
1、拆分场景,打造更具针对性的保险产品
深入物流行业,深入供应链场景,切切实实的了解物流的模块分工,了解不同用户的风险需求:长途运输与短途运输的差异,三方、中介、零担专线的业务区别等,针对不同的场景对象,进行费率、承保范围、承保条件的定制化设计,来满足用户真正的保险需要。
2、互联网化运作,打造“傻瓜式”的用户体验
可能有人会说,不要受互联网的毒,凑热闹只会死的很惨,持这种观点的人,说明真的不懂物流,更不懂物流保险了。做互联网+物流保险,不是脑袋热,是客户真正的痛点。
3、平台化运营,构建和谐生态
当前物流保险在发展上存在两极化的现象:
供给端——保险公司
以物流行业的赔付率和收益规模为参考模型,致使业务处于整体控制、萎缩或拒绝受理的状态;
需求端——物流用户
真正需要的、基于场景的保险产品很少或没有,造成要么不买、要么逆向选择等怪圈。
4、多产品组合,做服务与服务的“链接”
要改变现状,赶上业已到来的智能时代用户的需要,就要在综合价值上下功夫,围绕“保险+”进行两端化“立体式”的模式拓展。
物流保险的“最后一公里”
要怎么做才能如愿打通这“最后一公里”呢?关键是找到能和用户产生有效关系的通路,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关联和交互”,如:
1、找到物流企业“扎堆”的地方
物流协会、物流园区、配货站、互联网物流平台等等,借助这些与用户的“钮结”进行产品与服务的拓展;
2、找到用户交心的方式
通过发展更多的物流圈内人,以物流咨询、物流风险研讨等方式,深入到用户物流业务的服务中,为用户出谋划策,同时邀请用户共同参与保险产品设计,形成共创模式和口碑化营销;
3、改变以往保险一旦卖出就形同陌路的销售方式
通过物流社区、物流人联盟的建设,打造“社区”文化,与用户持续性沟通,就平台体验、综合服务等方面持续互动,培养形成一种圈子经济。平常不忘用户,用户自然在有需要时也不会忘了你。
图片来源:找项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