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作为近些年才进入人们视野的新兴产业,在短时间内展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力和可观的发展前景。文化创意产业规避了传统产业的各项弊端,具有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创造巨大社会价值的强大功能,越来越呈现出发展潜力大、产业融合性强、资源消耗低与科技含量高的特性。当下供给侧改革正如火如荼的进行,将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成我市的支柱产业正是响应供给侧改革的号召,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路径之一。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现状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界定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新兴的概念,谈到文化创意产业,就不得不说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概念来源于“文化工业”的概念。“文化工业”来自于法兰克福学派学者阿多诺和霍克海默的《文化产业:欺骗公众的启蒙精神》一文,用单数形式首次揭露了当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具有大工业的特征,是一种缺乏思想深度与社会批判精神、适合大众口味的、快餐式的精神消费品和由机械复制而成的千篇一律的文化工业消费品。后来文化发展实践层面上的探讨与研究越来越成为更受欢迎的话题。各种政府组织也开始从政策方面把文化产业作为一个严肃的命题来对待。上世纪80年代,大伦敦政务院第一次在财经政策上使用了“文化产业”一词,这隐含文化产业是人们所消费的全部文化商品的总和。在蒙特利尔会议上将文化产业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把文化产业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曼彻斯特大学大众文化研究所执行主任贾斯汀奧康纳认为:“文化产业是指以经营符号性商品为主的那些活动,这些商品的基本经济价值源自于它们的文化价值”。澳大利亚麦觉里大学经济学教授、前国际文化经济学会主席大卫索斯比在《经济与文化》一书中用一个同心圆来界定文化产业的行业范畴。在我国,文化部这样概括: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我国学者胡惠林认为:可以把文化产业定义为生产和经营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企业行为和活动。江蓝生等认为“一个巨大的建立于大规模复制技术之上的产业群”。张晓明认为“文化产业是现代社会以工业化的方式生产文化符号以满足精神消费需要的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是我国台湾地区在2001年提出的,其后北京、香港、上海等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始使用。2006年9月13日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文化创意产业概念首现党和政府重要文件;2006年12月,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联合制定发布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第一次从产业链的角度将文化创意产业定义为:是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行业集群。在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以创新思想、技巧和先进技术等知识和智力密集型要素为核心,通过一系列创造活动,引起生产和消费环节的价值增值,为社会创造财富和提供广泛就业机会的产业,主要包括研发设计、建筑设计、文化艺术、咨询策划和时尚消费等几大类。在广州市,广州统计局创意产业课题组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由文化、创意、科技三者深度结合形成的产业集群,它既联系于文化,是各行各业都可以用来提升行业价值、树立行业特色的元素,同时,它又区别于文化,强调更多的是创造、创新、创作,重点特点在于能够创造出更多的文化导向,对产品研发起带动作用。
2009年7月22日,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原则通过,其中,第一项即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等九项重点文化产业,承载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任务。由政府出面力挺文化创意产业世无仅有,各地“十一五”规划也多将它作为支柱产业和发展战略,用“文化创意产业”和“创意产业”取代“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令人瞩目的政策导向。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尚处起步阶段,且各地区呈现出趋同的发展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文化产业企业数量增长较快,但发展质量有待提高,整体结构仍不合理。我国的文化企业,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近年来在数量上呈现迅猛增长的势头,尤其是在新兴产业领域,但发展质量普遍不高,文化产业的整体结构仍不合理。在三四线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仍然处于粗放式经营的阶段,严重依赖地方现有的资源,这一类“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文化产业尚未形成自己独有的品牌形象和价值延伸。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尚处于培育阶段,科技型文化产业的示范作用逐步显现。
第二,大型骨干文化企业较少且国际竞争力较弱,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目前我国文化企业法人单位的平均年增加值仅为218万元/家,上市公司数量仅为全部上市企业的1.8%,在国内没有一家文化企业进入全球500强名单。我国文化企业规模仍然偏小,无论对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均未形成一定的影响力。据亚太总裁协会2012年9月发布的国际文化产业领军企业名单显示,中国没有一家企业进入前30强,在50强中仅有中国出版集团排名第40,中国电影集团排名第44,中国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排名第47,这表明中国的文化企业开始崛起并跻身世界50强,但仍然缺乏具有强势竞争力的文化领军企业。
第三,文化产业呈现出产业集中度低,产业链不完整,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动漫卡通在数字化技术引领下出现了迅猛发展,尤其是数字出版增幅很快,但产业集中度依旧较低,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企业规模小、实力弱;二是市场占有率低,如在一般图书领域,中国出版集团的市场占有率最高,也只有6%左右,排在第二位的只有3%左右,致使重版率和印数都不高。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尽管各地文化产业发展迅猛,但很多省市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格局和行业发展态势极不均衡,尤其是区域间协作机制不健全,低层次同质化竞争现象较为突出,“资源依赖型”的传统文化产业形态仍占据主要地位,而新兴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意型产业发展明显滞后。各省区市之间文化产业竞争愈加激烈,发展不平衡格局愈加凸显。
第四,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及有助于文化产业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提高相关产业的发展质量。《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应加强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的发展,塑造制造业新优势、加快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提升旅游发展文化内涵、挖掘特色农业发展潜力、拓展体育产业发展空间。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和科技、金融、旅游、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主要的融合领域为数字内容、智能终端、信息媒体、应用服务四个领域,并有进一步深化的趋势。
近些年,在保定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保定市文化产业有了显著的发展。2012年保定市文化、体育与娱乐业建设投资29.6亿元,2013年达到51.1亿元,2014年为43.3亿元,2015年为48.3亿元。投资金额稳中有升,但从整体看特别是与其他地市相比仍然有所欠缺。
二、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
当代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它是在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双向推动的经济与文化一体化逻辑下演化出现的,是近几十年来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产物。文化创意产业本质是一个具有创新发展的内在确定性内涵同时,又拥有多维度多层次的富于包容力、开放性和可扩展性的综合概念。文化创意产业是各国基于反映、反思、总结和回应过去以来文化经济发展状况,而使用的一种政策框架。经济学家罗默指出,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创意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原动力。目前,人类社会正在进入创意经济时代,据有关机构统计,目前全世界创意每天创造的产值高达220亿美元,并正以5%左右的速度递增。从演化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文化创意产业不仅仅通过自身增长带动经济发展,其还作为一个复杂的开放的产业系统,通过“创意引入创意扩散创意放大”过程,在产业内部一次投入、多次产出的价值创造的特性,在产业外部渗透融合、关联带动、集聚发展的特性。通过把技术、文化、创意等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整合交融,占据产业网状价值链结构中的核心位置,优化生产总的结构的同时,改变原有人类社会发展的生产力结构。从实践发展到逻辑重塑,一直到价值创新,文化创意产业开创了一个新的发展范式。因此,以创意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动力。创意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随着创意产业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蓬勃发展,其已经被视为继高新技术产业后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其一,创意产业不仅推动经济发展,还带动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体现其高效益的特征;
其二,世界各国创意产业发展实践表明,创意产业是一个“失败率很高的产业”,能够真正获得成功的创意其实少之又少;
其三,创意产业具有发展迅速、更新换代频繁的特点,其产业形态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而随时做出相应的调整;
其四,创意产业可以与传统产业的相互结合,从而拓宽传统产业升级渠道,将创意产业的核心要素文化、科技与创意融入社会经济发展当中,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源泉
创意产业通过将其创新的理念、文化、意识在不同产业内进行移植、渗透与融合,在改变传统产品的观念价值的同时,也开发出新的技术、产品与市场,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从微观上看,创意产业是由众多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结合而成。发展创意产业能够促进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及人才的发展。一方面,具有创意精神的创意人才是构成创意企业的必需具备的元素,是实现产品的内容创新、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的动力源泉;另一方面,新的创意的产生离不开由创意企业积极倡导和主办的多样化创意活动,其为创意灵感的迸发提供平台与物质条件。可以说,创意活动具有的活跃性和广泛性使其成为激励创意的产生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三)对城市产业价值链的增值和拓展作用
一方面,延展产业价值链条,拓宽经济发展空间。产业价值链条的伸展性是对产业广度的一种衡量,因此其伸展性越大,企业的经济发展空间越大,产业价值的实现空间越大。产业价值链条的长度是对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与动态联结能力的体现,也是其对经济拉动力的体现。价值链会不断增值,在此期间,创意产业会经历四个阶段,分别是创意的创作、复制和生产、传播和销售、使用和体验,这对应于知识产权从创造、开发、交易到消费的过程。
另一方面,提升产业附加值和产品观念价值。分析创意产业的价值链,我们可以发现,创意产业不但能够产生高的附加值,还能够缔造产品的新的观念价值。一方面,产品的使用价值表现为一定使用功能,作为商品的物质基础,通过科技、劳动力等要素的投入形成。另一方面,商品因消费者的主观感受和体会而具有一定的观念价值即消费者效用,表现为品味、情趣、感觉、满足感等无形价值,是文化的一种表现。
(四)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作用
主要体现在对传统产业结构和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的促进作用。
创意产业能够优化传统产业结构。创意产业可以通过优化传统文化产业结构和传统的经济产业结构两方面来优化传统产业的产业结构。创意产业对传统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并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的再生产,而是将凝聚人类智慧、知识、创意的思想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整合传统文化产业所固有的相关资源和生产条件,使传统产业能够获得增值。
创意产业可以促进传统产业进行结构调整。所有的创意活动的发展,都受到宏观环境的制约,文化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一方面,文化可以促进资本积累的增加。当商品的使用价值保持不变时,附加与产品上的文化价值的增加可以提升产品的整体价值,并且,文化价值的高低与文化品质的高低正相关。另一方面,文化具有高渗透力和强辐射力,它能够冲破不同产业、产业内不同环节之间的原有界限,整合不存在关联性或关联度较弱的产业部门,改变传统产业的相关内容,帮助实现传统产业的纵向整合。
(五)对城市形象的塑造与提升作用
城市形象是指对城市的印象、理解、观念和感觉等的总称。城市形象的进步不但可以提升城市文化及品牌形象,也能够吸引消费、投资,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创意产品的消费往往蕴含丰富的文化意蕴,是对城市文化的一种体验,能够增进城市与消费者之间的感情纽带。这是创意产品的消费不同于普通产品的地方。能够代表一个城市形象的创意产业可以以文化为载体在本区域内进行营销,使得产品价值与城市形象获得同步的增长。
(六)对城市就业的拉动作用
随着工业革命革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机器的大量发明和广泛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替代并淘汰了社会劳动力,给社会就业问题带来隐患。但创意产业的产生与发展却彻底颠覆了工业经济中固有的增长规律。
首先,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其包含的门类和形式的多样性以及传播载体的多元化,使其产品和服务也以纷繁多样的形式出现在市场中,形成强大的社会覆盖,并因此创造出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前景;
其次,创意的创造过程需要各行各业大量的创意人才,同时,创意产品化过程也能对相关传统产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间接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最后,创意产业作为价值链高端产业决定其在解决就业问题上较之传统产业更具实力与潜力。
(七)对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创意产业所表现出来的创新性、渗透性、高增值力、强辐射力、高科技含量和高风险性等特征与非常符合区域核心竞争力的要求。创意产业的升级与发展能够强化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
其一,创意产业价值链的延伸性极强,实现它的价值可以依赖于与其关联的各个产业,创意产业通过自身发展,与其他传统产业整合或融合,创造出新的产业,并因此为区域经济多样化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和可能性;
其二,创意产业之所以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是因为贯穿其产品的生产、经营、推广、销售过程中的创新性,将信息、情感、品味、观念、技术、资金等资源有机结合,创造出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创新产品和服务,创意产业在提升产品和服务竞争力的同时,也赋予区域经济不可替代的竞争实力;
其三,创意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过程蕴含着文化和创意的积累与传播,其具有的强渗透性和辐射力会使得某盛行的创意文化迅速实现区域空间和产业空间内的传播,广泛影响和促进该创意在产品层面、部门层面、产业层面的传播,提升区域整体创新能力;
其四,创意产业的增值性表现为通过创意、文化和理念等要素的渗透,附加到产品上的精神观念价值,这种附加价值不仅带给创意商品不可替代性,同时也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可见,创意产业具备成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条件,是提升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与重要保障。
(八)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创意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城市经济的新形态,具有低资源消耗的特征,对自然资源的损耗和依赖性最小。
首先,创意产业的发展主要立足于个体的创造能力,而个人的创造能力、智力、技能等显然属于可再生资源,可以实现持续的开发与利用;
其次,创意产品和服务多以数字化进行创造、生产、传播以及消费,其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具有占用空间小、资源损耗少、污染排放小等特点;
最后,创意产业可以运用城市文化、习俗、惯例等要素,将废弃的旧城区进行改造,通过创意城市文化与之有机结合,把废旧城区内资源进行回收利用,打造成一个充分创意与生机的创意产业园区,不仅实现文化保留与传承,同时为创意活动的举办提供场所,激发源源不断的创新灵感,并为城市增添一处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的文化景观。
(九)对城市功能转型的推动作用
如果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三个转变,即经济发展所依赖的核心要素从生态、环境等自然性资源向知识、技术、文化等可再生资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资源损耗高、浪费严重的粗放型模式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集约型模式转变;城市经济形态从工业经济向创意经济、信息经济转变。也就是说,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城市功能转型决定。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可以在带动城市服务业迅速发展的同时,有效引导城市功能进行以上三个方面的转变。一方面,创意产业通过创意、技术与文化资源的合理运用改变和革新了传统产业的高污染、高损耗的弱点,通过研发、设计、创作等环节,加强城市内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化城市的服务功能;另一方面,创意产业的发展对于自身自然资源禀赋不足的城市而言,无异于一计良策。创意产业通过优化产业结构,规避城市发展在自然资源方面的弊端,以创意、科技和文化为核心竞争要素,通过营造创造性、个性化城市环境,吸引创意人才和企业的聚集,以发展高技术、高文化含量、高附加值的创意产品和服务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降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弥补城市在自然资源禀赋方面的先天不足,加速城市功能转型。
三、将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成保定市支柱产业
(一)保定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
第一,政府政策支持
近年来,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不断增多,在国家的“十二五”规划中明确了文化产业的优先发展地位,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发展改革《纲要》、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等政策,文化产业在国家整体规划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支持个人创业”等来自政府的声音,传递出国家层面对改革、创新的重视。在文化兴国、创新驱动战略的大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是产业优化升级的必然,是国家政策的倾向。与此同时,河北省出台《河北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文件,为河北省产业转型升级、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指导。
第二,京津冀一体化带来时代机遇
京津冀一体化为河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京津冀协同规划纲要》中明确河北省作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要率先实现产业转型,淘汰落后产能。在此背景下河北省获得了较以往更多的政策支持,承接、参与了更多的京津文化传播项目。2014年8月,京津冀三地签署《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协议指出,京津冀三地应在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统一开放的原则下,推动三地文化发展实现同城化谋划、联动式合作、协同化发展。2015年3月,京津冀三地签署了《京津冀演艺领域深化合作协议》,进一步推动了三地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相较其他省内城市,保定市区内优势显著,京津保三地协同发展,优势互补,北京、天津的优质文化资源将对保定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强大的带动作用。
第三,保定区划调整扩大了产业需求
2015年5月保定市公布了区划调整方案,市区面积增大、人口增多,形成了“大保定”的发展格局。伴随着区划调整,保定市对京津冀城市群具有更大的贡献空间、地位更加凸显,同时对优势产业有更大的吸引力,包括文化创意产业在内的创新驱动型产业在保定将发挥更大带动性作用。在此基础上,市委十届十次全会提出“着力建设文化强市”“积极构建紧密型、同城化的京津保文化圈”。2016年保定市制定文化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力争尽快把文化产业尽快打造成保定市支柱产业。
第四,拥有众多文化资源
保定市是国务院认定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60处,国家级“非遗”项目17项,千年古县14个。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众多的文化产业发展支点,涿州影视城,保定东、西大街,刘伶醉遗址,城隍庙等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空间支持;定瓷、易水砚、雕刻艺术等为保定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实物支撑。
(二)保定市文化创意产业的挑战
第一,领域窄,质量低
目前保定市文化创意产业主要集中于动漫游戏、传统手工艺制作和影视制作三个领域,虽有所成就,但远没有达到能够辐射京津冀地区的,有影响力的文化创意品牌程度;而像艺术设计、软件研发等其他家居创意吸引力的领域尚未得到重视和开发。行业发展的规模小、领域窄,向下研发的深度不够,创新性不足,造成保定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平衡、质量低,缺乏竞争力。
第二,城市经济水平不高
文化创意产业是生产力发展到较高程度和消费结构达到较高层次的产物,城市整体经济水平的高低制约着文化产业的兴盛程度。根据保定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4年保定市全年全市生产总值为2757.8亿元,占河北省生产总值的9.37%,石家庄全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5100.2亿元,占河北省生产总值的17.33%,唐山全年生产总值为6225.30亿元,占河北省生产总值的21.16%,通过对比可知,在河北省内而言保定市整体经济实力不强,一定程度上限制着居民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和文化市场的发展。
第三,尚未对名人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
保定市历史名人众多,在历史上有影响的近200余位,但是除荆轲、祖冲之、赵匡胤、关汉卿、孙犁等宣传较多外,尚未对名人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利用。比如《水经注》作者郦道元为今涿州市西道园村人;“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是今涿州市卢家场人;留下千古名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唐朝诗人崔护为今定州市人;元曲名家,《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为今定兴县易上村人;昆曲艺术家白云生祖籍为河北白洋淀等。
(三)将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成保定市支柱产业的路径
第一,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再创造力度
对保定市历史文化资源和传统手工艺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建设。充分利用历史资产,打造具有时代特色、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使旧物换新颜。
第二,引进和培养人才
面对北京、天津对人才的强大吸引力,保定不能坐地观战,必须增强自己的竞争优势,进行差异化行销,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同时为了引进优秀人才,政府需要出台优惠政策,欢迎外来创新性企业来保定投资、创业。出台激励措施,鼓励保定市大学生开展创意大赛,鼓励他们走出校门到国内优秀企业参观学习。加大对大学生科技园、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扶持力度。
第三,创建优势品牌、提升竞争力
打造具有影响力的额文化创意品牌,对目前取得较好成绩的企业或个人进行重点培养,帮助其制定发展策略、品牌推广,是保定市至少具有2到3家知名度、美誉度高的文化创意类企业。
第四,借鉴优秀范例,学习并超越
在京津冀协同的发展的大背景下,保定不能只想借助政策优势,这样只会坐吃山空。必须加紧对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城市的学习,借鉴他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策略,并结合自身情况将先进的理念、技术运用到本市的建设上来,力求有所发展、稳步超越。
来源:保定文化 作者:段洪波 仝广顺 姬鸿飞 张岳 姚立国
需要进一步了解本文信息,请点击在线沟通或拨
打电话:010-52401598/52297285